《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基本信息 编辑信息模块
名称: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 作者: 熊培云 著 | |
类别: 图书 > 社会科学 > 社会调查 | 价格: 京 东 价:¥29.70(66折) | |
ISBN: 9787513304139 |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 |
页数: 550页 | 开本: 16开 | |
出版时间: 2011年10月1日 | 装帧: 平装 | |
简介: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是学者熊培云沉潜数年的心血之作。 |
编辑推荐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编辑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懂村庄,读懂中国。熊培云数年沉潜,心血之作,其中部分篇章曾以“乡村纪事”连载于《南方周末》,写作时间跨越十年,备受各界关注。以自己家乡的村庄为考察对象,以小见大,通过一个村庄的历史,反映现代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脉络与兴衰。
内容简介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编辑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是学者熊培云沉潜数年的心血之作。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以故乡村庄为立足点,考察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的沦陷与希望。其中有作者三十年生活的阅历与见证,六十年中国农村建设的荣辱与沉浮,并由此折射反映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问题与玄机。一部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结合,大时代与小细节的交织,延续着作者明辨,理性,温暖,悲悯,关乎心灵与真实的写作之路,堪称熊培云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作者简介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编辑
熊培云,1973年生于江西农村。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思想国网站创始人。
过去或现在与熊培云写作相关的职业主要有:《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亚洲周刊》、《凤凰周刊》等知名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及特约撰稿人;南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文字沟通理性与心灵,自由、明辨、宽容、温暖。近年来在海内外华文媒体发表评论、随笔千余篇,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人人皆可自由思想的中国与世界。
代表作有《重新发现社会》(新星出版社)、《自由在高处》(新星出版社)《思想国》(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译著有《中国之觉醒》(法文,香港田园书屋)。
媒体评论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编辑
我素来认为要知道乡村的秘密,和农民的隐情,唯有到乡下去居住,并且最好是到自己的本乡本土去居住。依着表格到乡下去从事调查,只能得到正式的答案。正式的答案,多半不是真确的答案。
——董时进
就物质生活而言,我的村庄就是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世界就是我的村庄。
——甘地
目录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编辑
自序我的村庄我的国
第一章 万物生长
第二章 前线与后方
第三章 阴阳界
第四章 隐忍、混乱与抵抗
第五章 乡村民主
第六章 生活与信仰
结语 推土机年年作响,回不去故乡?
后记 有故乡的人心存敬畏
附录一 两千分之一的改变
附录二 没有土地,就没有灵魂一一熊培云专访
精彩书摘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编辑
第一章万物生长
1.谁人故乡不沦陷?
“我刚刚离开我的摇篮,世界已经面目全非。”
大约在两百多年前,当夏多布里昂回到湿漉漉的布列塔尼故乡时,曾经这样感慨。因为在那里,作家再也寻找不到“儿时的圣马洛了”,小时候曾在船舶的缆索间玩耍,现在港内看不到船;而自己出生时的公馆也已经变成了旅店。故乡,游子梦里的天堂,和作家远去的岁月一起,一去不返。
作为一个异乡人,我曾经在一个雨水涟涟的季节穿行大西洋边的圣马洛。那几天圣马洛正在举行一场帆船比赛,满街都是敲锣打鼓的人。到了晚上,更是热闹非凡。
孤身一人,远在异国,虽然当时我还没有认真读过夏多布里昂的许多作品,但对他笔下 “望不见故乡,望不见童年”的伤感却一点也不陌生。无论是在那次旅行之前,还是之后,我都体会到了那种因失去故土家园而独有的刻骨铭心的疼痛。
和夏多布里昂不同的是,在我的疼痛里不仅有失去故土的惆怅,更有失去故土的羞耻。一切是那么猝不及防地发生了,而且是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年代里,这里没有硝烟蔽日的战争,没有饿断人肠的饥荒,更没有手握刺刀一进村子就牵猪抢鸡的日本兵。
……
相关文献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问题” - 今日东方 - 2003 ( 12 )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