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提出的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其核心是“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4]
该定律是由马尔科姆·葛拉威尔在其2009年出版的书籍《异数》[3]中提出的理论。[4]莱维提等神经学家进行了研究,为了完全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认为人类脑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技能,以达到大师级水平。[5]一万小时定律有着很多成功案例,刘翔在赛场上以飞快的速度闻名,苦练了19年。达·芬奇从绘画鸡蛋开始学习,经过练习,创作了《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作品。青岛港的吊装大师许振超,多次打破了世界纪录。[4]
对于一万小时定律也有着不同的观点,一项发表在《The Royal Society》(皇家学会哲学会刊)杂志上的研究,通过对小提琴手进行对比实验,发现真正的“天才”或许不需要过度刻苦的练习,这引发了学术界对于“天才”是先天还是后天形成的问题的争论。[6]

理论起源

马尔科姆·葛拉威尔2009年出版了一本类似“成功学”的书《异数》[3],其核心是“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4]马尔科姆·葛拉威尔认为无论你从事何种活动,只要坚持进行一万小时的专注练习,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亦称为“一万小时定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