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

西方传统节日
1
5
万圣节(英文:All Saints' Day)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传统节日,也被称为鬼节(the Ghost Festival)[3]。而我们常说的万圣夜All Hallow’s Eve),其实是万圣节的前一夜,也是该节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万圣节主要流行于西方国家,是基督教节日诸圣节(All Saints' Day)的前夕[3]
万圣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凯尔特人(Celt,爱尔兰人祖先)的萨温节(Samhain,有的译为夏末节)。[6]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将10月31日视为夏季的结束、新年的开始[7]。凯尔特人还认为逝去之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重返人间,因此这天也是他们祭奠亡故祖先的日子[8]。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了凯尔特人部落领地,使罗马果树女神节与凯尔特丰收节的习俗相融合。与此同时,基督教在欧洲盛行,融合了罗马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凯尔特丰收节则成为了万圣节的起源[7][8]。另外一种说法认为,万圣节仅仅来源于罗马人,11月1日是罗马人向他们的果树女神波莫娜表示敬意的日子,他们会在篝火前烤坚果和苹果[9],以庆祝丰收,感谢果树女神的恩赐与保佑,这种习俗逐渐演变为后来万圣节的习俗[10]
万圣节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万圣节最初是一个具有宗教性质的节日,时间在5月13日[11]。公元741年11月1日,教皇格列高利三世(Pope Gregory III)在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建立了一个圣堂[11]专门用来为圣徒祈祷。到了公元844年,教皇格里高利(Pope Gregory I)把11月1日推广为基督教普遍庆祝和纪念圣教徒的纪念日[10]。12世纪末,万圣节成为了西方基督教中神圣的义务日[1]。在英国宗教改革期间,万圣节的习俗受到了冲击[12]。1605年以后,英国的盖伊·福克斯之夜逐渐取代了万圣节[1],但在苏格兰和爱尔兰,万圣节习俗并没有消失[1]。1845年,大量爱尔兰人为躲避饥荒逃离到美国[13],万圣节逐渐成为美国的一个主要节日[1]。20世纪以后,万圣节习俗普遍地被所有种族和宗教背景的人们接受[1]。在美国的影响下,庆祝万圣节的传统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被传播到许多其他国家,包括欧洲大陆和远东的一些地区[1][14]。20世纪60至70年代,万圣节彻底世俗化,变成一个面向消费者的节庆活动[15]
现行常见的的万圣节习俗有“不给糖吃就捣蛋”、雕南瓜灯、“咬苹果”游戏和人鬼嘉年华[5]。同时不同的国家也有特色习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有一种在万圣节放烟花的传统[16],瑞典人会在万圣节去教堂墓地为家人装饰坟墓[17]菲律宾各省的人们会在万圣节成群结队地通过唱歌来换取金钱或食物[18]
万圣节是一个具有深厚基督教背景的节日,体现了西方国家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人自由平等的思想[8]。万圣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习俗、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习俗方面,万圣节已从一个为圣徒祈祷的宗教节日演变为全民狂欢的娱乐节日,驱鬼的习俗也变成了肆意狂欢的活动[13]。经济方面,商家利用万圣节创造财富,其狂欢氛围为商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15],万圣节相关的销售额居全美节日榜第二[19]。文化方面,万圣节体现了西方对待死亡的态度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8]。社会方面,万圣节具有解放天性、疏通心理的作用[19],万圣节作为一种节日载体更能适应当下人们在生活中展现自我的需求[15]。万圣节的习俗还演变为一个针对发展中国家儿童的慈善募捐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不给糖就捣蛋”募捐项目[20]。但万圣节的庆典活动导致的社会安全问题也十分显著,有些国家和地区的年轻人会在万圣夜趁乱进行犯罪活动[21][22]。就在2022年,韩国还发生了万圣节庆典引发的严重踩踏事故“梨泰院事件”[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