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

小暑与处暑之间最热的时段
三伏天(dog days[1]),三伏天是中国农历小暑处暑之间的一段时间,[2]是指初伏、中伏、末伏。[7]《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8]中国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纪事的方式计算年月日。传统推算方法中,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天的天数因每年日期不同而变动。[9]第三个三候为“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10]
按照中国古代节气物候划分的方法,三伏天跨越小暑大暑和立秋三个节气,所以有三个阶段的物候现象。[11][12][10]分别为第一阶段“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11]第二阶段为“腐草为萤、土润[]暑、大雨时行”;[12]第三阶段为“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10]
俗话说“最热不过三伏天”。[13]三伏天通常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14]中国北方地区入伏和南方地区入伏的热又有明显的区别,于北方的热是干热,南方是闷热。[15]三伏天南方天气常表现为晴朗少云,风速小且高温湿热的状态。北方地区,则进入“七下八上”的北方汛期。[16]三伏天各种作物在伏天生长旺盛,农民则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田间管理,[17]防洪、抗旱、采收、播种育苗等。[14][17][18]
古代的伏天跟其他节令一样,也传承着很多习俗,比如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在一些地方还有三伏天吃伏羊的文化习惯。[6]在三伏天要注重养生,饮食做到搭配合理,清淡为主,[19]运动时做些“小运动”,[20]做到冬病夏治,进行一些针对冬病的治疗。[9]在古代文人的诗篇中,能看到对于三伏炎热的描述。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就写过“金数已三伏,火星正西流”。[21]

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