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租界

1863年合并而成的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又名英美租界)是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租界,由原英租界与美租界于1863年9月合并而成。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国租界史上是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1][2]
1843年11月,根据《南京条约》的规定,上海成为向外商开放的通商口岸。12月,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划定了外滩英国租界的南北界限。1844年,已经有英资怡和洋行宝顺洋行租借了一批土地。1845年,中英会订《上海土地章程》。1846年,英租界的西界也被确定(今河南路)。1863年9月,英国和美国在上海的租界正式合并,统一由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管理。1899年5月,上海公共租界大规模扩展,面积扩展到33503亩(22平方千米),东面扩展至周家嘴(今平凉路军工路转角处);北面的边界到达上海宝山2县的交界处;西面一直扩展到静安寺。整个租界划分为中、北、东、西4个区。1943年,美英等国分别与重庆政府签订条约,宣布将上海租界交还中国。实际上,直至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上海租界才真正由中国政府收回。[1][2]
今北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两区南部沿江地带是上海公共租界(英美租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分别对应公共租界中区、西区、北区与东区。与上海公共租界遥相呼应的则是上海法租界。现今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和世界最大的银行之一汇丰银行分别于1919年及1865年创始于原上海公共租界。今天美国最大的金融集团摩根大通的首个亚洲分支机构及世界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在美国以外的首家分支机构均成立于原上海公共租界。[1][2]

历史沿袭

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