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单

北京东城区一个商业区
东单是北京的一处地区,其位于东城区长安街、东单北大街、建国门内大街之间的十字路口。[1]东单这一地名,源于此地早年有一座四柱三间冲天式带戗杆木牌楼。牌楼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因地处皇城东侧且为单独一座,便称东单牌楼,简称“东单”。[2]昔日东单牌楼与西单牌楼的形式相同,都是建于明代正统年间的三间四柱三楼冲天式木牌楼,位置在今东单十字路口南端,即在今东单体育场东侧,南北向。[3]
1916年,袁世凯将东单改为“景星”(西单改为“庆云”)。1923年,东单牌楼因妨碍交通而被拆除。[2]

历史沿革

东单牌楼额曰“就日”(西单牌楼额曰“瞻云”),取典《史纪·五帝纪》:“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意思为东边看日出(西边望彩云)这个牌坊也称为就日坊。范仲淹《明堂赋》有:“望云而就日,歌尧而颂舜。”的句子,大意是指民心向往皇帝,感受皇帝龙恩的意思。
1900年,德国公使克林德在义和团事变期间于东单牌楼北侧西总布胡同西口被清军杀死,这一事件成为八国联军侵略的导火线之一。1901年清朝战败以后,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第一款中就有在克林德被杀地点修建一座品级相当的石牌坊。。“克林德碑”牌坊横跨在繁华的东单北大街上,于1901年6月25日开工,1903年1月8日竣工,是汉白玉琉璃瓦庑殿顶式,形制是四柱三间七楼,碑文用拉丁语德语、汉语三种文字,表达清朝皇帝对克林德被杀的惋惜。1916年,袁世凯将东单改为“景星”(西单改为“庆云”)。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8年11月13日,中国政府将牌坊迁往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将坊额改为“公理战胜”,但规模缩小为三楼。1920年7月4日,北京政府在中央公园内为新落成的纪念坊举行落成典礼。1923年,东单牌楼因妨碍交通而被拆除。1953年10月,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大会在北京召开期间,再次改名为“保卫和平”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