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直门,是位于北京城内城东垣北侧的一座城门,主要包括东直门城楼、东直门箭楼、东直门闸楼和瓮城。[1]
东直门原为元大都东垣崇仁门,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洪武四年(1371年)均修补沿用,永乐十七年(1419年)修葺,改称东直门,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于东直门外建水关,管理进京货物。清朝在嘉庆三年(1798年)曾重修城楼。1927年将箭楼拆除,仅存箭楼台基,台基于1958年拆除。1950年在东直门城门北侧开豁口,以利交通,1969年拆除东直门城楼。1979年在城门原址东侧建立交桥,为重要交通路口。现如今[a],东直门位于东二环,已经是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地。[2] 东直门是运木材沙石的通道,也被叫做“建直门”。清朝时南方的木材常常储存在东直门外,因此北京城所需的木材大多从东直门运进北京城,所以东直门又俗称“木门”。[3]
名称由来
东直门明代初期沿用元代旧名称“崇仁门”,明成祖永乐年起,称“东直门”。与西直门相对,取“民兴教化,东至东海,西至西陲”的含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