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消寒图,又称“消寒图”、“九九图”,是一种中国岁时习俗,也是古时人们为捱过寒冷冬季而流行的记日游戏。其起源于明朝,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故得名。从冬至那天开始,每隔九天为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共计八十一天,冬天便已过去。九九消寒图的形式包括文字式、圆圈式和梅花图案。[1][2][3][4] 九九消寒图从九九歌演变而来,中国记载数九文字最早的书,是公元550年梁朝宗懔[lǐn]所著《荆楚岁时记》,书中有“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之句。[4]九九消寒图源自民间,[1]现存较早的一幅是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陕西刻印的《九九消寒之图》。[5]清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之后,随着满汉文化的日益融合,填写《九九消寒图》这种岁时风俗也引进朝廷,尤其在道光年间颇为盛行。[4] 九九消寒图集诗、书、画于一体,形式多样,在 游戏的同时记录天气,既是天气晴雨表,也是信息传递工具,对依靠自然天气的古代农业耕作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1]
基本介绍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数九是从二十四节气“冬至”逢壬日开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一般“三九”时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当数到九个“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万物生机盎然,是春耕的时候了。数九方法在我国民间口口相传,有历史,乏记载,至于起源何时,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为什么要数“九”呢?为什么不数二、三、四、五、六、七、八呢?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的消长,阳长阴消就象征暖来寒去。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九,为“至阳”之数 ,也称老阳,九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消寒图便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