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眉

中共蓬莱县委第一任书记
于眉,原名于经海,1914年出生于蓬莱市刘家沟镇安香于家村。中共蓬莱县委第一任书记。[1]

人物简介

于眉少年时期就读于北京弘达中学,受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开始阅读《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等进步刊物。他痛恨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的“四一二”大屠杀,但无惧于反革命的白色恐怖,毅然于192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仅15岁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后来进入北大攻读教育系,并从事共青团组织的革命工作。“九一八”事变后,于眉组织同学参加平津学生爱国抗日运动,支持马占山抗日,声援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在反对蒋介石屈膝投降政策的斗争中,因秘密活动暴露,于眉经党组织决定回到家乡蓬莱乡间隐蔽。在这期间,他组织小学教师学习时事,宣传抗日救国,同时利用社会关系集资办小学,自兼教员,向学生讲述岳飞、戚继光等英雄奋勇抗敌的故事,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1933年,于眉响应“左联”发表的《马克思逝世50周年纪念宣言》,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组织。同年8月参加了“反帝大同盟”,反对帝国主义在国际上策动战争,反对蒋介石的“文化围剿”和对革命青年大捕杀。
1934年,于眉回到北大就学,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宣传我党关于《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开展北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同年暑假,于眉为平津学生救亡运动筹集经费,再次回到蓬莱,并积极开展蓬莱知识分子的抗日救亡运动。在他的努力下,由其二哥于仲淑以蓬莱尊三小学为依托,把全县教师队伍逐渐组织起来,成立了小学教师抗战服务团。1935年冬,“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在平津以至于全国开展,于眉参加并成为了这次抗日游行示威活动的领导。同时在党的领导下,他们组织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即“民先”),并成为这个组织的领导成员。1936年于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了中共北大总支委员会委员和东斋支部书记,领导进步学生到北平郊区宣传抗日救国,开展“民先”在农村的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于眉受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委派,于8月回到家乡,在中共山东省委和胶东特委的领导下,恢复了一批中共党员的组织关系,发展了一批新党员,建立了中共蓬莱县支部并任书记。以蓬莱“民先”组织为骨干,建立公开的抗日救亡团体“蓬莱县抗战服务团”。11月,第一届中共蓬莱县委成立,于眉担任第一任县委书记。1938年2月3日,于眉成功地发动和领导了蓬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创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后改为第三军第二路,简称“三军二路”),于眉任这支队伍的政治特派员。“三军二路”很快发展到11个大队、2500多人,并创建了艾崮山区抗日根据地。3月,在于眉等人的带领下,“三军二路”攻克蓬莱县城,摧垮了伪蓬莱县临时政府,建立了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他们认真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深得群众的拥护。同年9月,“三军二路”与其他部队合并,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于眉担任支队政治部主任。于眉在部队虚心学习,善于吸收兄弟部队的政治工作经验,有效加强了第五支队的政治工作。他同战士们一起在胶东地区打击日本侵略军,瓦解伪军,粉碎日寇的多次“扫荡”,并抵制了国民党顽固派部队对我根据地的“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