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桥[云南]
基本信息 编辑信息模块
类别: 旅游景点 | 建筑面积: 2059平方米 |
大理云龙桥/云龙桥[云南] 编辑
此桥确切的建筑年代已无从考证,但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到大理旅游时(明崇祯十二年三月),曾经记录此桥:“依东山西麓北行三里许,抵漾濞街,居庐夹街临水甚盛,有铁索桥北上流一里”。以此推断,此桥应当建于明崇祯前,已有约500来年历史,实属大理境内不可多得的古桥名胜。1988年,此桥被大理州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又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为至今云龙桥上仍人马不断,是通往山区重要通道。
瑞金云龙桥/云龙桥[云南] 编辑
原国家副主席王震也欣然为大桥题词——“瑞金云龙桥”。漫步在宽阔的大桥上最显眼的就是桥对面解放后新修的大桥,它现在成了连接河背人民和市中心的重要交通纽带。瞧,这是不是也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意境的呢?在桥下,一群群家庭主妇用心而有熟练的洗着衣服,这种画面在我的记忆中消失了很久,站在桥墩上的可爱的小孩仿佛让我看到了童年的我,是不是也让他乡的你想起了自己那难忘的的童年呢?看到这,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在搜索在自己记忆里的童年呢?
兴隆山云龙桥/云龙桥[云南] 编辑
俗称卧桥,最初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即公元1763年,多次毁坏又重修。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甘肃布政使岑春煊拨银重建,知县陈昌把它改名为“云龙桥”。云龙桥是兴隆山古建筑之一,也是兴隆山的标志之一,列入省级文物保护。1981年,政府拨款进行改建,因为当时桥身已经倾斜。1985年,兰州市园林局重新彩绘此桥,将陈昌所题的对联删字后,由甘肃书法协会副会长赵正书写,悬在亭前。
云龙桥的传说/云龙桥[云南] 编辑
一座画廊式木拱桥,桥身为木体弓形,精巧玲珑,似彩虹跨越山涧。桥身长155米,宽3米,桥上设廊7间,桥的两头各有一阁,是歇山顶四角飞檐的建筑。廊内雕梁画栋,廊顶覆盖琉璃瓦。按道家的义理,“龙腾云,云从龙”,这座桥使栖云、兴龙两峰贯通一气,所以叫做“云龙桥”。桥头篆刻着一副醒目的对联:“云比泰山多,霖雨苍生仙人悦;龙入沧海外,扑峦翠霭灵气来。”
关于这座桥,还有一段传说:清乾隆年间,道士刘一明云游到此,被山中的美景吸引住了。同时他又看到,经明末战乱之后,山里的香客已经绝迹,只留下寂静的空山。谷内原有一座卧桥,当时已被洪水冲毁,只剩下两个桥墩。刘一明触景生情,无限感伤,立志要把此山修整一番,恢复“兴隆”胜迹。于是他行医治病,为兴隆山募集资金。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山上修建了百十座殿阁亭楼,还架起了一座宏伟的木拱桥,当时取名“迎善桥”,意思是迎接八方的善士。从此,兴隆山的香火四季不衰。后来山洪暴发,桥又被冲跨,刘一明非常惋惜,束手无策。他有一个徒弟叫唐童,一天在河边采药,见有人落水,便不顾一切地下水搭救,救上岸一看,是个又瞎又聋的老婆婆。唐童没有嫌弃老人,而是替她换好衣裳,找来许多食物给她吃。老婆婆觉得唐童善良,就送给他一根三寸长的麦秸,说遇到河流挡路,它可以当桥。唐童接过麦秸,正要道谢,老婆婆忽然不见了。唐童想验证老婆婆的话,来到河边,把麦秸放在河上,转眼间就成了一座精美的桥。从此,这座桥再也没有被洪水冲跨过。
有关名作欣赏/云龙桥[云南] 编辑
明·张濂
动天届远见文明; 可是遐方乐太平?
万树协韶云表卷, 四山酿水地中行。
蛟龙待雨飞腾渐, 鸟鹊怜星驾落成。
谁是殷勤题柱笔? 不妨驷马使人惊!
清·王必昌
长虹横亘各西东, 矩泄规连绝岸通。
心力不辞三载瘁, 神工直与万安同③。
波回丁水迟明月, 雨霁云山落彩虹。
从此祥符鳌背谶, 凤池染翰颂侯公。
清·涂廷观
苍龙蜿蜒卧城东, 万里云程一旦通。
驾岸鳌金冲背出, 凭空牛铁铸形同。
半规磴绕分新月, 万顷波洄吸彩虹。
珥笔应教题柱客, 相将敲韵谱新功。
清·谢祈出
龙光霭霭现浔东, 刚喜登云有路通。
万栽乾坤枢轴壮, 一方带砺鐍扃同。
势吞长涧疑初月, 影入晴川讶晓虹。
从此往来赓利济, 何人不颂使君功!
- 开放分类 我来补充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