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

中国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越南的主体民族
1
4
京族,是居住于中国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和越南的主体民族,作为跨境民族,主要分布在越南、中国、柬埔寨,少数散居于法国美国[4]
中国京族是中国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2021年人口数为33112人,[6]广西京族占比高达82.57%,[11]京语曾经是京族的主要交际工具。[12]汉语粤方言也在京族通用。防城港市山心、巫头、澫尾被称作“京族三岛”的京族人并用京、汉两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5][13]越南京族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3]是组成越南民族的54个越南国内民族之一,[4][14]2009年越南京族人口总数73594427人[7],分布在越南全境。[3][15]京语和越南语的口音基本一致,在语音、语法、词汇的意义上相似。[16][17]京族曾经长期使用汉字,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喃字,又叫“字喃”,1945年9月,越南民主共和国宣布拼音文字为越南国家文字,结束了越南通行汉字和“字喃”的历史。[16]居住于老挝的温族即京族人口约有1344人(2002年),分布在老挝甘蒙省布拉帕县昆卡荣村。[2]
史前居住在越南中部和北部的古老族群在加入孟高棉人、古越人,以及骆越等族群后,[18][19]十世纪形成早期京族,分布中心区域为古代交趾一部分,魏晋以后称骆越或僚。公元679年,唐朝在交趾设安南都护府,又称“安南人”。[20][1]秦汉至宋初,交趾骆越族群逐步演变成京族,成为越南的主体民族。[18]1658年,安南阮王派兵攻占每穗,后又侵占柴棍。公元1697年,黎圣宗占婆国使占人全部纳入了组成越南京族行列。18世纪末,安南吞并了全部湄公河三角洲地区,许多高棉人及汉族以不同的方式融于京族之中。18世纪后,越南民族南进吸收占婆国整个土地和居民。[20]1862年,第一次西贡条约签订,越南开始沧为法国殖民地。[21]中国京族与越南京族族源可共同追溯至越南古骆越族。[14]中国京族祖先为避越南祸乱于明代迁徙至中国广西,定居于防城港市的澫尾、巫头、山心三座岛上。清朝时期,清政府设立防城县。直至1949年,解放军消灭逃窜至竹山地区的国民党余匪,京族人民才得以翻身做主人。[22][23]
京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宗教、道教、佛教以及天主教,在越南尚有高台教和好教[9]中国京族传统节日为“哈节”;特色建筑主要是“干栏式”;京族特色食品有风吹饼、鱼汁等;京族的服饰按男女有所不同;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严格禁止同姓通婚;京族还有许多生产和生活的禁忌。[24][25][26]京族三岛”濒临北部湾,海洋成为京族人赖以生存的资源。京族的民间故事、民歌、舞蹈等文化艺术,绝大部分取材于大海及海洋有关的题材,形成独特的具有中国少数民族风情的海洋文化。[27][28]越南京族社会生活以克己修身为本,重视家庭,崇尚男女平等。[29]在越南文艺舞台上活跃着三大传统戏剧:从剧、嘲剧和改良戏。[30]因为法国殖民原因,越南服装既有传统色彩,又掺杂着西方文化元素。[31][7]
1952年,京族自治乡联合附近壮族瑶族建立了东兴各族自治县,中越边境贸易恢复后,与越南越族人的边境贸易成为京族人的龙头行业。[32]1993年,防城各族自治县撤县设市,升为地级防城港。21世纪以来,京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取得重大的进展,以满尾金滩、巫头万鹤山湿地公园为核心的京岛风景名胜区,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33]京族哈节和独弦琴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