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artificial cochlear,cochlear implant,CI)[1][2],亦称仿生耳[1]、电子耳蜗,是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的一种电子装置。[2]人工耳蜗由体外部分以及植入体内的部分组成。[5]
人工耳蜗是唯一能使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重新获得听力的植入性电子装置,它代替人耳的耳蜗功能,将声音变为电信号通过植入电极直接刺激听神经,形成声音。通过人工耳蜗可以帮助患有重度、极重度耳聋的成人和儿童重建听的感觉,并经过训练,达到言语交流。[5]
人工耳蜗技术最早始于180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Alessandro Volta)发现电刺激正常耳可以产生听觉。1957年,法国Djourno和Eyries首次将电极植入一全聋病人的耳蜗内,使该病人感知环境声获得音感。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实用阶段,技术发展的方向包括单通道和多通道技术。1978年澳大利亚人格雷姆·克拉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耳蜗。[4]在中国国内1979年北京协和医院单通道人工耳蜗研制成功。[6]1982年,澳大利亚Nucleus22型人工耳蜗通过FDA认可,成为全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蜗装置。[7] 人工耳蜗植入是恢复重度和极重度感音性聋患者听觉最有效的手段[3],人工耳蜗纳入广州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最高可报销7.6万元,2018年6月起实施。截至2021年,全球已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手 术超过70万例,其中中国开展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超7万例,90%以上是儿童。[6]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