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翰学派

当代西方美学及文化批评学派
伯明翰学派,是当代西方美学及文化批评学派的代表之一。[1]
伯明翰学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1964年建立于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为大本营,在马克思主义传统内从阶级、种族、性别等维度深入考察文化问题。[2]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菲尔·科恩(Phil Cohen)以及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等。[3]
英国伯明翰学派是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其文化观经历了三个显著的发展阶段:早期学派意在从文化维度反对阶级消亡论,视文化为主体意识的直接表达;中期借由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理论,强调文化建构于主体意识和社会结构的矛盾冲突之上;20世纪80年代后在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影响下,认为文化是主体借助商品消费抵抗意识形态的具体展现。[4]

基本概况

1964年,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在英国伯明翰大学(Birminghan University)创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霍加特担任该中心主任5年后,1968年,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接任主任。该中心第三任主任是1979年接任德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 Johnson),第四任主任是乔治·洛伦(Jorge Lorrain)。20世纪80年代末,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扩展为文化研究系,担负了向本科生讲授文化研究课程的任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