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佩氏亚齿菌-快懂百科
佩氏亚齿菌是一种不可食用真菌,为革菌目班氏菌科亚齿菌属的一员。它子实体的下表面悬挂着很多细齿状的突起用于产生孢子。该菌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佩氏亚齿菌是菌根菌,同多种针叶树形成共生关系。佩氏亚齿菌的子实体通常有漏斗状带白边的菌盖,潮湿的幼子实体会流出鲜红的汁液,其中所含色素有着与肝素类似的抗凝血活性。佩氏亚齿菌的幼子实体不寻常的外表为它赢得了许多生动的别名,例如奶油草莓菌,出血牙菌,红汁牙菌和魔鬼牙菌。尽管佩氏亚齿菌在幼期很容易分辨,随着它的成长,会逐渐 变成不起眼的褐色。 分类及命名
美国真菌学家霍华德·詹姆斯·班克(Howard James Banker)在1913年第一次对佩氏亚齿菌做出科学描述。意大利人皮尔·安德里亚·萨卡多1925将它归到齿菌属(Hydnum),而沃尔特·亨利·思奈尔(Walter Henry Snell)和爱思特·阿米利亚·狄克(Esther Amelia Dick)在1956年将其归到丽齿菌属(Calodon)。所以,佩氏齿菌和佩氏丽齿菌都是指佩氏亚齿菌。[1]佩氏亚齿菌在分类上属于亚齿菌属的魔菌系(stirps Diabolum)。魔菌系真菌有一些共同特征:菌肉上有明暗相间的同心图案;尝起 来有很强的辛辣味;气味略甜;孢子呈椭圆形;非淀粉质(不能被梅尔泽试剂染色);不能被甲基蓝试剂染色;被细齿状突起覆盖;菌丝中有锁状连接。根据亚齿菌属几个菌种DNA分析的结果,佩氏亚齿菌与锈色亚齿菌(Hydnellum ferrugineum)已及一种学名为Hydnellum spongiosipes的亚齿菌亲缘关系最近。佩氏亚齿菌的种名peckii是为了纪念真菌学家查尔斯·霍顿·佩克(Charles Horton Peck)。该菌俗称奶油草莓菌,出血亚齿菌,红汁牙菌,佩克的齿菌,出血牙菌和魔鬼牙菌。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