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通宝是清代钱币之一[1],铜制,圆形方孔,铸于清德宗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2]。光绪通宝钱文楷书或楷隶、楷宋三体,背文满、回文记局、记年、记吉语、记批次等多种形式[3]。计有:泉源苏直浙昌福武南晋陕川广桂云黔津沽漳河吉宁东奉新,伊犁,库车,阿克苏。另有背记值,星月纹及合背钱,一般径2~2.4厘米,重1.8~3克。广东,福建,天津,吉林有机制钱,山西宝晋局铸大通宝钱径4.8厘米,重24.2克,吉语钱等[4]。 光绪通宝是中国造币史上首次引进西洋机制造币方法铸造的第一批中国样式(外圆孔方)的行用钱[3],另有北洋造光绪通宝机制铜币,背北洋零用一文(1902年~1908年)[5]。光绪通宝版式较多,存世量丰,其中牙雕和机制钱较珍,现仿者也不少[3]。 钱币面额
光绪通宝楷书小平背“日”、“往”各8-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