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嬉

中国北方传统体育活动
1
2
冰嬉是对冰上活动的泛称,亦称“冰戏”。[1]冰嬉萌芽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冬季生产生活实践,带有鲜明的节令特色,是中国北方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运动形式主要有:速度滑冰、冰上技巧、冰上蹴鞠。[4][2]
冰嬉早在隋唐时期就被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掌握。[3]明朝时,冰嬉就被列为宫廷体育活动明熹宗五年(1625)努尔哈赤在太子河上主持了盛大的冰上运动会,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冰上运动会。而清朝更是中国古代冰嬉发展的黄金时代。[3][5]冰上活动发展到清代,不仅流行于皇宫内苑,在民间也较为普及,内容也更丰富,不仅是一种生产、生活技能,更成为一种国俗,并以特殊的方式表现其包含的军事特色和艺术内涵。[3][2]

起源与发展

起源

“冰嬉”是对冰上活动的泛称,中国古代冰嬉内容丰富,名目繁多。最初,冰嬉并不是以游戏形式出现,而是来源于生产劳动。众所周知,中国北方每到冬天,江河湖泊便会结上坚冰,尤其在东北地区,结冰期更是长达4-5个月。人们为了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则必须掌握能在冰上活动的能力,所以滑冰、滑雪技术应运而生。《隋书》记载大兴安岭的“室韦人”以“射猎为务,食肉衣皮”,但是一到冬天地上多积雪,为了防止掉入陷阱,便“骑木而行”。又如清《皇清职贡图·赫哲妇》则讲到“赫哲……以捕鱼射猎为生”,夏季以“大舟”为主要劳作工具,到了冬天,由于地上都被厚厚的冰雪所覆盖,人们则需“乘冰床”以便在冰上行走。除此之外,冰嬉在满族人的生活劳作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冬春之交,“冰雪载地,凡薪米器用,皆用冰床载用,……遇冬日坚冰,足蹈木板溜冰而射,其妇女尤善伏[]捕貂。”可见,冰嬉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后来的发展与演化,冰嬉运动越来越成为皇宫贵族及黎民百姓休闲、娱乐的方式,逐渐变成一项竞技性、观赏性极强的游艺活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