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

三国时期蜀汉孝怀皇帝
刘禅(公元207年—公元271年),字公嗣,小字阿斗,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蜀汉昭烈皇帝刘备之子,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在位时间为公元223年到公元263年,共计四十年。[1][2][3]
刘禅在乱世中生于新野,多次陷入困境,幸得蜀国大将赵云出手相救。是刘备的长子,刘备于章武元年(公元220年)称帝,刘禅被册立为皇太子。[1][2]三年后刘备去世,遗命诸葛亮李严辅政,刘禅在成都继承帝位。刘禅在位前期,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蜀国大小政事都是诸葛亮决断。当时蜀国内忧外患,诸葛亮遣使与孙吴修好,又平定南中叛乱,闭关养民,准备北伐。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到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五次兴兵北伐曹魏,而刘禅坚定支持和拥戴。[1][4]诸葛亮病逝后,刘禅任用蒋琬主持国政,对内主张休养生息;对外不再坚持北伐用兵,又提拔董允费祎协助理政。后来三人相继去世,刘禅宠幸宦官黄皓,朝政日渐荒废;姜维则统兵在外,屡次兴兵北伐,收效甚微。[1][5]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曹魏大军兵分三路伐蜀。同年十月,邓艾兵临成都,刘禅举国投降,蜀汉灭亡。刘禅前往洛阳,受封安乐公,于晋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去世,终年六十五岁,谥号为思公。西晋末年,汉赵刘渊称帝,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1][6]
时人对刘禅多有褒贬,诸葛亮张温对刘禅不吝溢美之词;[7][8]但如蜀汉孟达王崇孙吴薛珝陆凯曹魏权臣司马昭都认为刘禅庸碌,才德皆不足以配位,以致亡国。[9][10][11][12]晋朝如史家陈寿、大臣李密认为刘禅被宦官黄皓所惑,因此误国;[1][13]晋朝史家如常[]张璠孙盛认为刘禅虽庸碌懦弱,但本性忠厚,并无害贤之心。[14][15][16]后世如宋末诗人陈世崇、元代学者郑玉等人对刘禅多有贬斥之语,认为他昏庸无德,亡国而不知耻;[17][18]清初学者方苞认为世人对刘禅颇多诟病,但蜀亡实乃汉室气数已尽,并非刘禅之错。[19]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