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

国民革命军向北洋军阀发动的战争
1
4
国民革命军北伐是1926年至1928年间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对北洋军阀发起的内战,分前后两期。由于战场是由南向北推进,因此被简称为“北伐”或“北伐战争”。[1]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实行专制统治,引发孙中山等人讨伐。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为争取中国的最高统治权陷入混战,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期。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同时孙中山吸取之前的失败经验,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并于1924年在广州组建大元帅府,建立黄埔军校。[2][3]1926年,为了援助湖南的唐生智,广东国民政府决定进行北伐。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蒋介石担任总司令。北伐军从广东起兵,经过两湖、江西、浙江等数个战场的作战,连续攻占了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但此时国民政府内部因对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分歧而出现分裂,北伐一度陷入停顿。随后蒋介石控制下的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控制下的武汉国民政府分别发动“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重新获得动力,蒋介石遂于1928年初开始了二次北伐,作为北伐战争的第二阶段,与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联合,发动了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国民革命军于1928年6月攻克北京。此前,奉系军阀张作霖已从北京撤退至东北,6月4日,撤退途中的张作霖皇姑屯事件中被日本炸死。[4][5]同年12月29日,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发表通电宣告东北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并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6][7]北伐至此正式结束。[8][9][10][11]
北伐的胜利宣告了北洋军阀统治的终结,客观上统一了中国,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获得了对全国的统治权。为国民政府的建设奠定了客观条件,此后中华民国进入训政时期,开启了建设的黄金十年期。[12][13]

战争背景

北洋政府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