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汇款

华侨汇款
华侨汇款,海外的华侨及华裔人士汇回中国的款项。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中一项重要收入。

华侨汇款

华侨概况  中国人民早就有侨居国外者。唯清初实行海禁政策,禁民出海贸易或迁移海外居住。1860年开放海禁后,旅居南洋华侨渐多,但大量出国系在鸦片战争之后。这时西方殖民主义者为开发南洋、美洲等地,急需劳动力,乃在华南一带招募、掠卖华工,称苦力贸易。1860年的《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英、法得在通商口岸设馆招工,于是华侨人数大增。20世纪以来,出国华工常受排挤,但旅外经商者仍络绎不绝。估计世界各地华侨和华裔约有3000余万人。
华侨辛勤劳动,对所在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初则胼手[zhī]足,节衣缩食,以至不少人略有蓄积,有的人苦心经营事业成为企业家。他们在海外常受到种族歧视,过着霜欺雪虐、风雨徬徨的生活,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殷切期望祖国强盛,以摆脱他们“海外孤儿”的凄惨形象。他们汇款回国,不仅是为了赡养眷属、培育亲友,还体现着一片爱国至诚。
华侨汇款数量和作用  华侨汇款大约自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开始具有一定数量,到八九十年代,每年可达数千万元。20世纪初期,呈稳步增长趋势,由1亿元增至2亿元。1926~1931年间,银价持续下跌,刺激侨汇迅速增长,1931年达3.5亿元以上。30年代前期,银价上升,加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侨汇下降到每年2~2.5亿元,1936年才恢复到3亿元以上。抗日战争时期,华侨继续汇款回国,1940年达18亿元,不过这时法币贬值,按战前币值计,约合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