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表

标志或装饰用的大柱
1
4
华表,也称望柱、擎天柱,是中华传统营造中具有标识、指引、装饰作用的一类构筑物,往往成对设立。[1]作为一种标志性的建筑,华表多设于宫殿、桥头或陵墓之前。在此意义上,宗祠前的纪功柱也应纳入华表的范畴。[4]
华表起源说有两种,一为华表的原型是原始部落的图腾柱,二为尧舜时期在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谏言的“诽谤木”。[4]周朝时华表具有表识的功能,源于周代井田制,用于分地界和行列远近。两汉时期,陵墓神道常在前端两侧竖立华表,用以标志神道。汉代以后,华表材质逐渐由木制演变为石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华表逐渐成为地位和尊严的象征,石柱上的雕刻内容也开始涉及死者的官职和姓名。唐代,华表在陵墓建筑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尊严和地位的象征。明代以后,华表在帝陵中的作用发生了显著变化。墓葬群中,不再单独出现华表,取而代之的是在神道的末端,继而衍生出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即[líng]星门。[5][6]
华表在古代中国的建筑中有交通、建筑、陵墓三种主要功能,[7][8][9]现存的代表性建筑有燕园华表[1]、天安门华表[2]、唐陵华表[3]等。进入21世纪,华表的设计开始呈现多元化,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本源的诉求。[10]华表能够较为全面地表达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以“德”为体,以经天纬地、文武之道为用,以礼制为纪。[11]

名称由来

华表的名称在《史记》有如下解释:“木贯柱四出名桓,陈楚俗桓声近和,又云和表,则华与和又相讹也。”《汉书·伊赏传》:““射垣木之表。注曰:盼遂案;垣当为桓,形之误也。说文木部:桓,亭邮表也。汉、魏名曰桓表,亦曰和表。”由此可知,华表最初称“桓表”;后因“桓”音与“和”音相近,又称“和表”;“和”又与“华”音相近,又称之为“华表”,于是华表逐渐成为最通俗的称谓。[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