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
基本信息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称: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 时间: 1937年7月7日 | |
发生地点: 北平(今北京) |
参战方: 中国 日本 | 结 果: 日军占领北平 | |
主要指挥官: 宋哲元,田代皖一郎 |
事件简介/七七事变 编辑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无奈还击。这便掀开了日中战争的序幕。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7月,天津沦陷。[1]
历史背景/七七事变 编辑
地理位置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河北和察哈尔地区建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作为与日本侵占的东北三省地带的缓冲区,并赋予了其一定的自治力。根据何梅协定,中华民国需撤出在冀察政务委员会所辖范围内的全部中央军和国民党党部。就任冀察政务委员会主任的宋哲元麾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总兵力达到十万。
1937年6月,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第一一〇旅第二一九团第三营(约1,400人)为加强芦沟桥地区防御,将第十一连配置于铁路桥西端大王庙(营部所在地),重迫击炮连置铁路桥西,轻迫击炮连置城东门内,重机枪枪连置城内东北、西南部。并从6月26日开始,实行夜间特别警戒。
事变发生前,第二十九军司令为宋哲元,副司令为秦德纯,参谋长为张樾亭,兵力编成如下表
部队 | 司令官 | 部署 | 属下部队 | 兵力 |
---|---|---|---|---|
第三十七师 | 师长:冯治安 | 西苑 | 第一〇九、第一一〇、第一一一、独立第二十五旅 | 约15,750名 |
第三十八师 | 师长:张自忠 | 南苑 | 第一一二、第一一三、第一一四、独立第二十六旅 | 约15,400名 |
第一三二师 | 师长:赵登禹 | 河间 | 第一、第二、独立第二十七旅 | 约15,000名 |
第一四三师 | 师长:刘汝明 | 张家口 | 第一、第二、独立第二十九旅、独立第二十旅 | 约15,100名 |
独立第三十九旅 | 旅长:阮玄武 | 北苑 | 约3,200名 | |
独立第四十旅 | 旅长:刘汝明(兼任) | 张家口 | 约3,400名 | |
骑兵第九师 | 师长:郑大章 | 南苑 | 约3,000名 | |
独立骑兵第十三旅 | 旅长:姚景川 | 宣化 | 约1,500名 | |
特务旅 | 旅长:孙玉田 | 南苑 | 约4,000名 | |
河北边区保安队 | 司令:石友三 | 黄寺 | 约2,000名 |
日本背景
日本在华北地区驻扎了约5000多名的驻军。其中主力驻扎在天津,北平城内以及城外丰台镇各驻扎一支部队。事变发生之前,全部驻军正在根据《昭和十二年度帝国陆军作战计划要领》进行军事演习,作侵略华北的作战演练。6月,驻丰台日华北驻屯军第1团第3营在芦沟桥附近军事演习及挑衅活动日趋频繁。日军逐日不断训练、示威,更计划以丰台到卢沟桥一带六十多公顷土地建飞机场,要求中国卖出这块土地,中方不予理睬。日军一面向中国地方当局施压,一面增加在卢沟桥一带演习,最初不过每月或半月一次,用虚弹射击,白昼演习;后来渐增到三天或五天一次,改用实弹射击,夜间演习。演习部队有几次出国宛平县城,被中国守军严厉拒绝。
事变发生前,日军中国驻屯军(约5,600名)如下:
天津部队 | 司令官 |
---|---|
军司令部 | 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将(7月11日之后,由香月清司接任),参谋长:桥本群少将 |
中国驻扎步兵第一连队 第二大队 | |
同部队中国驻扎步兵第二连队 | 队长:萱岛高大佐 |
同部队战车队 | 队长:福田峰雄大佐 |
骑兵队 | 队长:野口钦一少佐 |
炮兵连队(第一大队山炮第二中队、第二大队十五榴二中队) | 队长:铃木率道大佐 |
工兵队 | |
通信队 | |
宪兵队 | |
军医院 | |
仓库 |
北平部队 | 司令官 |
---|---|
中国驻扎歩兵军团司令部 | 军团长:河边正三少将 |
同步兵第一连队 | 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 |
电信所 | |
宪兵分队 | |
军医院分院 |
别动队 | 注释 |
---|---|
通州 | 步一连队一小队 |
丰台 | 步一连队第三大队,歩兵炮队 |
塘沽 | 步二连队第三中队 |
唐山 | 步二连队第七中队 |
滦州 | 步二连队第八中队 |
昌黎 | 步二连队一小队 |
秦皇岛 | 步二连队一小队 |
山海关 | 歩二连队第三大队本部,第九中队 |
部署 | 司令官 |
---|---|
北平陆军部 | 部长:松井太久郎大佐,副官:寺平忠辅大尉,第二十九军军事顾问:中岛弟四郎中佐,长井德太郎少佐,笠井牟藏少佐 |
通州陆军部 | 细木繁中佐,甲斐厚少佐 |
太原陆军部 | 河野悦次郎中佐 |
天津陆军部 | 茂川秀和少佐 |
张家口陆军部 | 大本四郎少佐 |
济南陆军部 | 石野芳男中佐 |
青岛陆军部 | 谷萩那华雄中佐 |
北平派驻武官副官 | 今井武夫少佐 |
陆军运输部塘沽分部 |
事变经过/七七事变 编辑
根据蒋中正传记《蒋中正》中收录的《何(应钦)上将军事报告》一文,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的秦德纯的证词: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七日夜十一时,驻扎在丰台的日本军队在未通知中国北平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在国民革命军驻地附近进行夜间军事演习,并之后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理由,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当时驻扎在卢沟桥的是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师二一九团吉星文部队的一营,营长是金振中。由于时间已是深夜,中国驻军拒绝了日军的要求。之后日军包围了卢沟桥,双方都同意天亮后派出代表去现场调查。但是日本的寺平副官依然坚持日军入城搜索的要求,在中方回绝这一要求后,日军开始从东西两门外炮击城内,城内守军未予反击。在日军强化攻击后,中方守军以正当防卫为目的开始反击,双方互有伤亡。随后卢沟桥北方进入相持状态。”
而根据日本陆军1937年发表的消息:
“1937年7月7日晚10时40分许,日本陆军中国驻扎步兵第一连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北平西南12公里的卢沟桥北侧,永定河左岸荒地进行了夜间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在河畔的龙王庙方向突然响了三发枪声。随后清水节郎中队长,野地第一小队长等人看到在河畔和卢沟桥城墙之间,有人用手电筒发出明暗交替的光亮,随即判断为中方军队士兵在用暗号互相联络。之后又有十几发子弹从龙王庙方向射出,日军未予以反击。清水中队长派遣岩谷曹长和两名传令兵马上向丰台驻军报告。收到报告的牟田口廉也第一连队长在联络北平特务机关后,决定在天亮后与宛平县县长王冷斋一同前往事发现场。
随后清水中队长率队向东面的西五里店转移,与从丰台赶来的第三大队在一文字山会合。凌晨3时25分,龙王庙方向又有3发射击。牟田口连队长认为频频出现的射击目的在于进攻日本军队,于是在4时20分下达了战斗命令。
此时之前由森田中佐带领的对中谈判代表到达了该地区,森田中佐作为代理连队长命令禁止装填子弹。日军代表随即要求中方将集结在卢沟桥周围的部队撤走,但该地区的中方部队已开始从龙王庙附近及长辛店高地方向开始对日军阵地进行迫击炮炮击。日军开始还击的时间是1937年7月8日凌晨5点30分。战斗开始后,日军歼灭了龙王庙附近的中方部队,进入永定河右岸,包围了卢沟桥。从被击毙的士兵身上搜出的证件表明,该士兵属于二十九军正规军。至此中方战死20名,负伤60名左右。
5时30分,日军第8中队开始向中方军队进攻,双方进入全面冲突,战斗持续2个小时后逐渐沉静。
上午9点半,中方提出停战,双方进入僵持状态。”
1937年7月7日,日军侵芦沟桥,战事爆发,蒋介石派兵北上,决心应战,并令宋哲元驻保定指挥。僵持阶段持续到7月9日凌晨2点左右,此间双方互有射击,但并无重大冲突。7月9日凌晨2点,中日交战双方对“日军占领永定河东岸,中方占领永定河西岸,日方撤走交战军队”达成一致,开始撤军,直到12时20分撤军完毕。
7月9日后,交战双方开始谈判,主要围绕“相关地区撤军”,“今后的治安保障”,“中方对挑起事端道歉”以及“取缔当地抗日活动”展开争论。同时日军也开始加紧对华北地区派兵,以增加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压力。这一派兵的举动客观上增加了华北地区的反日情绪,为以后的大规模冲突埋下了伏笔。
蒋介石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宣布准备应战。7月17日,召集全国教育、文化、社会各界贤达在庐山开会,蒋发表主张四点,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7月19日,蒋发表《最后的关头》演说,正式宣布开始全面抗战。7月25日,发生廊坊事件。7月26日,发生广安门事件。7月28日至7月30日,发生平津作战。7月28日,日军攻陷北平,蒋发布抗战全军将士书,勉以犠牲到底。中国抗日战争正式爆发。
事件进程/七七事变 编辑
7月7日 日本中国驻屯军在未通知中国北平当局的情况下,在国民革命军驻地附近。下午,第3营第8连又到芦沟桥北面回龙庙至大瓦窑一带演习。22时40分,在日军演习方向响起枪声。少顷,几名日军来到宛平城下,说丢失一名士兵,要求进城搜查,被中国守军拒绝。日本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电冀察当局,要进入北平西南之宛平县。国军为防止事态扩大,派出河北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宛平县长王冷斋、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专员林耕宇、冀察绥靖公署交通处副处长周永业三人,与日方代表缨井、日军补给官寺平、秘书齐藤三人前往调查。日军于晚上八点左右开始炮击卢沟桥。
7月8日 凌晨2时,日驻屯军第3营主力占领宛平城外唯一制高点沙岗(日称一文字山)。5时30分左右,日军联队长牟田口廉也率步、炮兵400多人,开始发动攻击。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要求蒋介石尽快履行西安事变时的承诺。下午,日军向城内中国守军猛攻。国军第29军37师109旅219团(团长吉星文)奋起还击。日军为争取时间调整部署,与中国方面谈判,双方达成临时停战协议。
7月9日 晨6时许,日军又向宛平城炮击。双方达成协议退至永定河两岸,国军开始退兵,但日军却按兵不动。是日晨,蒋介石电令第二十六路总指挥孙连仲派2个师向保定或石家庄集中;令庞炳勋第四十军及高桂滋所部也向石家庄地区集中,并命宋哲元由乐陵速回保定指挥。
7月10日 日本撕毁9日的协定,重提三点协定,要求29军道歉,日军四次挑起战事,又四次进行谈判。蒋向全国各行营、绥靖公署及各省市发秘密动员令,要求“全国各地方、各部队仍应确实准备,勿稍疏懈,以防万一”,日军陆军部决定从关东军中抽调2个混成旅,驻朝鲜军中抽调1个师,从日本本土调航空兵团及3个步兵师赶赴华北。
7月11日 双方签订秦德纯松井协定。然而日本近卫内阁批准增援华北方案,扩大战事。
7月12日 独立混成第11旅团,从古北口出发。日本新任中国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到达天津。
7月13日 关东军独立混成第一旅团从公主岭出发。蒋介石电令宋哲元,谓“中央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表明对日军挑衅退让底线。同时采取紧急措施,编组第一线战斗部队100个师,预备部队80个师,后备兵员100万人。
7月16日 日本中国驻屯军对平津完成包围。中国方面,拟定预备作战命令,任冯治安为总指挥官,决定第一三二师一部守北平城,其余所部协同第三十七师进攻丰台、通县之敌。
7月17日 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会上宣布守土抗战的决心。宋哲元到天津与日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谈判停战。独立混成第一旅团到达指定地区。朝鲜军第20师由从朝鲜龙山出发。
7月18日 朝鲜军第20师团到达预定地区。宋哲元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谈判。蒋致宋哲元、秦德纯巧电:“倭寇不重信义,一切条约皆不足为凭。上海“一•二八”之战,本于开战之前已签和解条约,乃于签字后八小时仍向我沪军进攻。此为实际之经验,特供参考,勿受其欺。”香月清司指挥部设到丰台。此时,入关日军已超过10万。
7月19日 宋哲元两手空空回到北平。日军独立步兵第11旅团主力抵到达高丽营,其一部经山海关到天津。以18日日军侦察机遭射击为借口,22时发表声明要求日军得自由行动,撤去37师,并取缔排日运动。23时,第二十九军张自忠、张允荣签订就地停战协议。
7月20日 虽日本中国驻屯军所属部队集结于密云、高丽营、天津和北平附近地区,宋哲元以19日秘密协定下令第三十七师向西苑集结。第二十九军令第一三二师在永定河以南集结,另该师独立第二十七旅进入北平担任城防。一切准备就绪,日军便轰炸廊坊,炮击长辛店,大举进攻宛平城,平津危急。致使中国军队遭受损伤,吉星文亦负伤。
7月21日 第三十七师集结完毕。
7月22日 第三十七师开始撤退。
7月23日 蒋致宋哲元漾电:“至此事件真正结束,自应以彼方退阳(七)日所增援部队为重要关键,务特别留意”。
7月25日 日军在天津塘沽港卸下大批军用品,用40辆车日夜不停向丰台运送,此时,华北日军共集结10万多人。随即,日军20师团77联队11中队侵入廊坊(38师113旅226团驻地)。
7月26日 廊坊沦陷,守军退至通州,下午,日军向第二十九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第二十九军撤出。19时,日军第一大队乘车经广安门向北平城内开进,受到守军阻击。
7月27日 发现和平无望的宋哲元,拒绝日军一切要求,急令第二十九军各部集结平津一带,派人星夜赴保定,催促孙连仲北上支援,日军参谋总长下达武力占领平津的命令。日军对通县、团河、小汤山等地的第二十九军驻军袭击。守军分别退至南苑及北苑。
7月28日 8时,日军在军司令香月清司指挥下向北平地区第29军发动总攻。主攻为第20师团,在飞机、炮兵支援下,对驻守南苑的第二十九军特务旅、第三十八师第一一四旅、骑兵第九师等部发起攻击。南苑守军在日军攻击之下,指挥失灵,各自为战。位于丰台的日军驻屯旅团主力,前进到大红门地区,切断南苑到城内的道路,阻击向城内撤退的第二十九军,战至13时,南苑陷落,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殉国,此时,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一部向丰台日军发动攻击,被日军增援部队击退。后,日军独立混成旅攻占清河镇。该地守军冀北保安部队第2旅退守黄寺。日军独立混成第1旅团占领沙河。下午,宋哲元委派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长、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市长,于当日晚离北平赴保定。第三十七师奉令向保定撤退。19时军事会议部署,天津保安队1中队攻打东站。
7月29日 8时,独立混成第11旅团攻击北苑和黄寺。黄寺守军冀北保安部队战至18时撤退。北苑守军独立第39旅退至古城。战后又回到北苑。北京城内独立27旅改编为保安队维持治安。驻防天津的29军38师部队,凌晨主动向日军进攻,攻占天津总站日军驻地,并向驻海光寺日军司令部和东局子飞机场攻击。开始时较为顺利,后在日军飞机大炮反击之下,15时开始撤退,天津失守。中国军队进攻失利,退至静海、马厂一带,天津失守。[2]
7月30日 驻通县伪冀混成第1旅团进占长辛店西面高地。
7月31日 独立三十九旅被解除武装。驻屯旅团占领大灰厂附近地区。改编为保安队的独立第二十七旅突围到察哈尔回归第一四三师序列。此时平津完全沦陷。
历史影响/七七事变 编辑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活动不仅威胁到人民大众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残存的一点和平幻想彻底破灭,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作出了积极反应。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人民坚持8年抗战、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力量。
相关文献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从七七事变前后蒋介石日记看他的抗日主张 - 抗日战争研究 - 2008 ( 2 )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关于一份七七事变前夕日军阴谋侵占华北的机密文书的考论 - 抗日战争研究 - 2002 ( 3 )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七七事变前国民政府的经济备战--以翁文灏为核心的考察 - 抗日战争研究 - 2003 ( 1 )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