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广泛吸收婆罗门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2]
印度教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八个阶段,阶段一为前吠陀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多种自然神崇拜、盛行祭祀以及种姓制度初现。[4]阶段二为后吠陀时代,奉行“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5]阶段三为沙门思潮时期,这个时期,婆罗门教受佛教和耆那教的冲击,不得不走上改革之路,改造或抛弃以往不合理的教义思想,开始了向新婆罗门教的转化。[6]阶段四为史诗与往事书时期,这个时期婆罗门教完成了向新婆罗门教——印度教的转化,奉行三大主神崇拜,出现了化身说、两大教派、三种瑜伽以及以“达摩”为核心的道德和法律体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