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遗址
基本信息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 周口店遗址 | 英文名: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 |
地理位置: 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村西的龙骨山 | 发现者: 瑞典科学家安特生 | |
发现时间: 1918年 | 所处年代: 2万年前 | |
重要发现: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
所在地: 北京市 | 开放时间: 08:30-16:00 | |
票价: 30元 | 景区等级: AAAA级 | |
类别: 遗址 | 著名景点: 猿人洞 | |
气候类型: 北温带季风气候 |
历史沿革/周口店遗址 编辑
历史事件
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古人类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证实50万年以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家开始在这里发掘,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为“北京人”。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一些古人类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址。2013年,周口店遗址被设立监测中心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是继故宫、颐和园之后,北京第三个设立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中国华北地区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周口店第一地点——即“北京人”遗址。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猿人属北京人的遗迹,他们大约生活在中更新世时代,同时发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类的遗迹。[1] 第38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宣布,周口店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发现6具头骨化石、牙齿157枚,以及许多其他部位的骨头.分属于40多个个体。
事件明细
1918年 ,北洋政府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周口店遗址第6 地点进行试掘,找到两种啮齿类和一种食肉类动物化石。[1]1923年,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在试掘中找到一枚古人类的臼齿化石和一枚前臼齿化石。
1926年,将发现的两颗牙齿定名为“真人”。
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所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拨款2.4万美元作为发掘经费。
1927年,从此开始对周口店遗址第1 地点“猿人洞”进行大规模发掘。
1928年, 周口店遗址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1929年 ,12月2日16时,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发掘出第一个完整北京人头盖骨。被命名为“北京人”。
1930年,发现“山顶洞人”遗址
1931年,发现了丰富的用火遗迹、烧骨、烧石、灰烬和紫荆木炭等,还发现了顶骨和锁骨各1 件、2件残破的“北京人”成年人下颌骨。
1933年,第13地点山顶洞出土了3具古人类化石(头骨)。
1934年,设立第14地点,位于第1地点南偏西的一座低山上。
1937年,遗址的发掘工作被迫于 7月9日中断。(“七七事变”,日本侵华战争)
1949年,中断了11年之久的周口店遗址发掘工作得以恢复。(新中国成立)
1951年,发掘工作再次恢复,获得了少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个别石器,现存者10余件。
1953年,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
1961年,周口店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上半年,在裴文中领导下,继续发掘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发现了中国猿人额骨、右顶骨残片和右下第一前臼齿各1件。
1971年,中国科学院拨专款进行了扩建,并更名为“北京猿人展览馆”。
1973年,在第四地点“新洞”中,发掘出了一颗人类的上第1前臼齿,被称之为新洞人。[2]
1978年—198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袁振新负责,继续对“猿人洞”及猿人洞东侧进行发掘,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的化石,以及一部分石制品。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这里列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7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之一。
2001年,由北京市田园林场工作人员,6月份在其承包的林场内发现“田园洞”。[3]
2003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立项并由同号文博士带队对该地点进行了正式发掘。在该地点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包含古人类的下颌骨、四肢骨、手骨、脚骨等;同时发现哺乳动物化石26种。[3]
2008年,专家先后进行了两次论证会。[4]
2009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遗址管理处联合开展发掘工作,目前保护清理发掘工作已初见成效,已完成了猿人洞西剖面第3层和第4层局部的清理发掘,后续工作仍在进行中。
2011年,经过多次讨论、修改,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了目前的猿人洞保护方案。[4]
2011年,遗址完成《周口店遗址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并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4]
2012年,12月31日,周口店遗址监测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周口店遗址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正式开始。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已经完成监测预警系统一期的建设。
2013年,经过修改和完善,保护方案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家文物局的批准。
2014年,5月18日,北京市文物局、房山区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房山区联合举办北京5·18国际博物馆日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活动。[5]
2014年,5月18日,纪念第一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85周年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利用学术会议,“世界文化遗产 人类文明起源”周口店遗址书画笔会征集活动同日举行。[5]
2014年,6月10日,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二期建设方案,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家文物局的批准。
2014年,为更好地保护周口店遗址最重要的化石地点猿人洞,8月26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管理处召开第1地点(猿人洞)保护建筑设计专家论证会。[6]
2015年,5月15日,第39个“5·18国际博物馆日”和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一周年到来之际,由故宫博物院、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共同举办的“镜鉴昭明——故宫典藏铜镜展”在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开展。[7]
周口店遗址中发现古人类遗迹包括有四个人类进化阶段
研究发现/周口店遗址 编辑
周口店第1地点从1921年发现和发掘起,已下挖了40多米,已挖堆积还不到全洞堆积物的一半。“北京人”化石从第2层至第3层均有发现,共出土骨头6具、头骨碎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股骨7件、胫骨l件、肱骨3件、锁骨和月骨各1件以及一些头骨和面骨破片。现存的第1地点的人化石,保存在我国的有7枚牙齿、1段肱骨、胫骨1段、顶骨和枕骨各1件以及一具保存完好的下颌骨;1927年以前发现的三枚牙齿则在瑞典,由早期周口店工作的步林保管着。
在周口店第1地点发现用火遗迹,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包括五个灰烬层、两处保存很好的灰堆遗存,烧骨则见于有人类活动的各层,此外,还发现烧过的朴树子、烧石和烧土块,甚至个别石器有烤灼的痕迹。对用火遗迹的研究,可知“北京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有控制火和保存火种的能力。
周口店遗址有两座东西并列的山丘,东边的一座有一个大山洞,俗称猿人洞 ,1929年后,叫周口店第一地点,东西长约140米,中部最宽处约20米。猿人洞堆积层厚40多米,根据对北京人骨骼化石、石器、用火遗迹等方面的研究,考古学家们认为北京人大约生活在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
- 周口店遗址中发现古人类遗迹包括有四个人类进化阶段
阶段 | 地质时代 | 时代分期 | 距今年份 | 进化 | 名称 | 发现时间 | |
---|---|---|---|---|---|---|---|
一 | 第四纪 | 早更新世 | 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前 | 直立人 | 北京人 | 1927年 | |
二 | 第四纪 | 中更新世 | 距今20万年至10万年前左右 | 新洞人 | 1973年 | ||
三 | 第四纪 | 晚更新世 | 距今3.85万年至4.2万年前 | 晚期智人 | 田园洞人 | 2003年 | |
四 | 第四纪 | 晚更新世末期 | 距今3万年至1万年前左右 | 晚期智人 | 山顶洞人 | 1930年 |
地理环境/周口店遗址 编辑
位置
周口店遗址位于北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侧,距市中心约50公里。地处华北平原和太行山脉的接壤处,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为,北纬39°41,东经115°51。
整体结构
在北京市周口店附近发现的北京人 、早期智人、田园洞人、山顶洞人、动物化石、使用火的遗迹等,这些古人类、古文化和古脊椎动物化石地点,包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新洞 和附近6公里处的田园洞遗址等等所有第四纪古文化遗存。一共27个地点,被统称为“周口店遗址”。“第一地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48里房山区周口店村的龙骨山。这里地处山区和平原交接处,东南为华北大平原,西北为山地。周口店附近的山地多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山上有一东西长约140天然洞穴,俗称“猿人洞”。
“第四地点”离“猿人洞”70米。1973年发现介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二者年代之间年代的“新洞人”,是更新世的早期智人,表明北京人的延续和发展。第四地点是一处最能展示猿人生活的洞穴遗址,里面冬暖夏凉、温度适宜。观众可以深入洞穴体验远古人类的生活。[8]
“第二十七地点”发现“田园洞人”的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部的房山区,田园洞地点和许多化石最初是于2001年6月由北京市田园林场工作人员在其承包的林场内发现的。距离北京人遗址“第一地点”约6公里。
龙骨山山顶洞,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山顶洞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4部分。洞口向北﹐高约4米﹐下宽约5米。上室在洞穴的东半部﹐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约14米。在地面的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在1930年发掘出生活于2万年前后的古人类化石,并命名为“山顶洞人”。[9]
地质气候
北京人在这里居住的时期,气候和自然环境屡经变化。早期偏冷,可能还处于明德-里斯间冰期的初期,喜冷的动物如狼獾、洞熊、扁角大角鹿、披毛犀等在动物化石中占优势。中、晚期较气候温暖湿软,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很多现今的热带和亚热带动植物都可以在该地区存活。如竹鼠、硕猕猴、德氏水牛、无颈鬃豪猪等占优势。北京人时期,这里的北面是重叠的高山,西面和西南为低缓的群山所环绕,东南方是广大的平原,在龙骨山的东边有一条河流。由于发掘出安氏鸵鸟和巨副驼等动物化石,证实这里有过干旱的时期,出现过草原甚至沙漠。而水獭、居氏巨河狸、河狸等喜水栖动物的发现,又表明这里也曾出现过大面积的水域。
发掘历程/周口店遗址 编辑
第一次发掘
1918年,安特生发现周口店地点,第6地点。在堆积物中挖掘清理出两枚人类牙齿。[1]1921年,发现了周口店第1地点,同年发现了第2地点。
1926年,挖掘出“人类牙齿”。
1927年,挖掘遗址地点25处,包括从距今60万年到距今1万多年的多个时期。
大规模挖掘
1927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开始正式发掘周口店。1929年,开始对周口店遗址第1 地点“猿人洞”进行大规模发掘。
1929年,第四地点中发现有北京人的用火遗迹。
1929年,发掘出土了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1930年,挖掘中发现"山顶洞人"遗址。
1933年,"山顶洞人"遗址第13地点开挖,在山顶洞先后出土了3具古人类化石(头骨)。
1934年,"山顶洞人"遗址第14地点开挖,位于第1地点南偏西的一座低山上。
1935年11月15日,贾兰坡发现了另一个头盖骨。
1935年11月26日,贾兰坡又发现了第三个“北京人”头盖骨。[10]
1937年,周口店大规模系统发掘停止。(日本侵华战争爆发)
探索性挖掘
1949年,中断了11年之久的周口店遗址发掘工作得以恢复。(新中国成立)1951年,发掘工作再次恢复,获得了少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个别石器,现存者10余件。
1967年,在第四地点,发现里面有一个小洞。这个洞后来被称为新洞。
1973年,新洞中发现"新洞人",其文化时代介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
1973年,龙骨山的东南角,又发现一处古人类遗址。
1978年—1983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袁振新主持,继续对“猿人洞”及“猿人洞”东侧进行发掘,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的化石,以及一部分石制品。
保护性发掘
2009年,保护性挖掘开始,距离上一次大规模挖掘停止时已隔72年发掘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管理处共同组织实施周口店遗址“猿人洞”的西剖面起。
至今,周口店遗址历经80余年时断时续的发掘,科考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中。
地点性挖掘
第4地点1927年,李捷和步林发现,位于第1地点南约70米处。
1927年---1937年,获得石器和人类用火的证据灰烬、烧石、烧过的朴树籽等
1938年,进行试掘,发现了40种哺乳动物化石和少量石器。
1967年,在第4地点北端发现了一个“洞口”,故又有新洞之称。
1972年,挖掉部分堆积,发现灰烬层,十多种哺乳动物化石,用火遗迹和数十件石器。
1973年,发掘,发现了“新洞人”的一枚人牙。
第27地点
2001年,北京周口店遗址区西南6公里处,发现“田园洞人”遗址。
2002年,周口店古人类学研究中心向国家文物局提出发掘申请。
2003年5月,“田园洞”获得发掘执照。正式挖掘遗址,“田园洞人”遗址。
2003年6月,发掘取得了突破,“田园洞”被正式设立为周口店遗址第27地点。
文化遗产/周口店遗址 编辑
历史遗存
根据出土物可以证明,北京猿人在大约距今70~20万年的时期内居住于周口店地区,过着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生活。其早期为距今70~40万年,中期为距今40~30万年,晚期为距今30~20万年。北京人是属于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环节的原始人类,这一发现在生物学、历史学和人类发展史研究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北京人
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是“北京人”头盖骨的出土点。位于龙骨山的东北坡,是周口店遗址中最重要的一处地点。自1921年发掘以来,共发现“北京人”化石200余件,分属于40余个男女老幼个体;出土石器近10万件;发现哺乳动物化石98种、鸟类化石62种,在国际古人类学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馆长董翠平说,目前,猿人洞还保留有三分之一的原始堆积,是华北中更新世标准剖面,对进一步研究古人类、古地质、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地点
周口店遗址第四地点:位于龙骨山南坡,距周口店第1地点西约70米(北纬39°41′14.54302″,东经115°55′29.54308″),该地点高出周口店河46米,洞口向南,发现时洞顶已经大部分塌落,基本上属于露天堆积。
1927年,在第4地点试掘,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和少量石器和十多种哺乳
动物化石。1937年,正式发掘时发现了一枚人牙、用火遗迹、数十件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用火遗迹有灰烬层,见于底部。石器数10件,原料基本上是石英,打片方法有锤击法和砸击法,石片长度多在30一40毫米,工具有刮削器和尖状器,其中以1938年发现的一件喙形尖状器最精致。这个地点的哺乳动物组合有33个属40个种,其中现生种占82.5%,绝灭种占17.5%,1973年,人牙化石发现于第5水平层,是一枚左上第一前臼齿,与“北京人”同一牙齿比较,有明显的不同,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的代表。
田园洞人
田园洞,第27地点,发现的人类化石的解剖部位包括:下颌骨(附多枚牙齿)、锁骨、肱骨、桡骨、脊椎骨、股骨、腓骨、跟骨、趾骨。此外还有几枚零散的牙齿,属另外个体。
动物化石
还有一批古动物化石,已鉴定出哺乳动物化石26种,其中以鹿类化石为主,并有大量的豪猪化石。田园洞中出现的猕猴、猪獾、原麝等,是山顶洞动物群中所缺乏的。少量化石上有黑褐色斑块,疑为火烧所致。
山顶洞出土文物
山顶洞的石器数量很少﹐总共25件﹐都不具代表性。砍斫器只有3件﹐用砂岩砾石打制而成。刮削器都是用燧石或脉石英石片制成的﹐其中一件凹刃刮削器制作较精致。两极石片(或称两端刃器)多为脉石英﹐两端有石屑剥落的痕迹。这种石片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很多﹐山顶洞人沿用了同样的方法制作工具。还有1件赤鹿角枝叉被截去,表面经过刮磨﹐尖头残缺。挖掘地点包括:第4地点、第13地点、第14地点。
骨针
山顶洞出土的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残长82毫米﹐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它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
遗址第二十六地点
周口店遗址第二十六地点(山顶洞):第26地点即山顶洞(北纬39°41′16.90513″东经115°55′28.51044″),这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山顶洞的地点是1930年核查第1地点的边界时,在它的南面发现的,原来洞口为浮土所掩盖。在1933年—1934年进行了系统发掘,共挖去堆积物900立方米,发现包括3个头骨在内的代表至少8个山顶洞人个体的化石材料,在石制品方面,目前已经发现人工性质明确的石核5件、石片37件、石锤5件、刮削器5件、砍砸器2件、断块6件以及疑似石制品118件。“这表明我们的祖先已经熟练掌握了制造工具的工艺,并在生产生活中使用这些工具。”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猿人化石、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种类数量之多以及用火遗迹之丰富,都是同时代其它遗址所无法相比的。
文化体系
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的作用,按母系血统确立亲属关系。他们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还发现了一些有孔的兽牙,海钳壳和磨光的石珠,大概是他们佩戴的装饰品。
第二地点
周口店遗址第2地点(北纬39°41′19.76431″,东经115°55′19.81092″)是安特生、葛兰阶和师丹斯基于1921年发现的,也是周口店遗址最早发现的两个地点之一。周口店遗址第2地点距离第1地点大约200米,初见时像一条南北向的堤,高度大约15米,厚2米,为斜倚龙
骨山山体的斜坡,地层为棕红色粘土层,原是一片烧石灰的山。杨钟健先生最先作了研究,编为周口店第2地点。出土的动物化石有中国鬣狗、肿骨鹿、犀牛、野猪、鼠类等,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22种,其中食虫目2种、啮齿目8种、兔形目2种、灵长目1种、食肉目2种、奇蹄目1种、偶蹄目6种;此外,还有爬行类和鸟类各1种,时代是中更新世。所发现的动物化石颜色呈浅黄白色,大多数材料为破碎的肢骨,但化石的石化程度很高;其次为各种动物的单个的牙齿,还有一些对研究有较大意义的下颌骨(包括完整的和破碎的)近40件和几件残破的头骨。根据黄万波研究员描述,这个地点是因当时挖石灰时把石头挖走后,留下了这些堆积物,堆积的上方是钙质胶结粘土结核。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第38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宣布,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公里处,遗址的科学考察工作仍然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猿人属北京人的遗迹,他们大约生活在中更新世时代,同时发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类的遗迹。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综合列表
北京猿人 | 新洞人 | 田园洞人 | 山顶洞人 | |
---|---|---|---|---|
距今 | 70万年至20万年前 | 20万至10万年左右 | 3.85万至4.2万年前 | 3万至1万年前左右 |
地质时代 | 第四纪 | 第四纪 | 第四纪 | 第四纪 |
时代分期 | 更新世 | 中更新世 | 晚更新世末期 | 晚更新世末期 |
文化分期 | 打制石器 | 打制石器 | 打制石器 | 打制 磨光 钻孔 |
出土位置 | “猿人洞” | “新洞” | “田园洞” | “山顶洞” |
出土分区 | 1 -9 | 4 | 27 | 4 13 14 |
进化阶段 | 直立人 | 早期智人 | 晚期智人 | 晚期智人 |
人类化石 | 头盖骨 | 人类牙齿 | 下颌骨,脊椎骨 | 人体化石 |
种族分区 | 中国猿人 | 中国猿人北京种 | 蒙古人种 | 中国猿人北京种 |
制造石器 | 打制石器 | 打制石器 | 打制石器 | 打制石器 抛光 |
使用方法 | 砸击法,锤击法 | 砸击法,锤击法 | 骨角器 | |
生产工具 | 砍砸器 | 刮削器,尖刃器 | 石锤 | 刮削器,尖状器 |
火 | 使用火 保留火种 | 使用火 保留火种 | 使用火 保留火种 | 人工取火 |
文明 | 无 | 无 | 衣服埋葬佩戴 | 珍珠饰品衣服埋葬 |
宗教信仰 | 无 | 无 | 有 | 有 |
遗址博物馆/周口店遗址 编辑
基本信息
遗址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脚下,是一座古人类遗址博物馆。距北京市区约48公里。博物馆有史以来经历了一次建立与两次革新共三个版本。1953年,始建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1971年,更名为“北京猿人展览馆”,中国科学院拨专款进行了扩建。
2014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新馆开业。新馆面积是老馆的8倍,8000余平方米。
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开放时间:旺季:8:30-16:30 淡季:8:30-16:00[11]
用时参考:2小时
门票:全价票30元、半价票15元[12]
门票 | 人群 | 凭证 | 票价 | ||
---|---|---|---|---|---|
全价票 | 所有人群 | 个人 | 无 | 30元/1人 | |
半价票 | 老年人 | 本人 | 老年证 | 15元/1人 | |
在校学生 | 中小学生 | 本人 | 学生证 | 15元/1人 | |
职高,中专 | 本人 | ||||
免票 | 离休人员 | 本人 | 离休证 | 无/1人 | |
残疾人士 | 本人 | 残疾证 | 无/1人 | ||
残疾军人 | 本人 | 残疾军人证 | 无/1人 | ||
文博系统工作人员 | 本人 | 工作证 | 无/1人 | ||
1.2米以下儿童 | 必须有成人陪伴 | 身高 | 无/1人 |
历史事件
建馆以来历史事件1953年,在这片平原与山区交界的遗址侧旁修建了300平方米的“中国猿人陈列馆”;
1953年,9月21日正式开幕,让国内外人士直观地、形象地了解我国历史,认识祖先;
1955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宋庆龄等先后视察了周口店遗址并参观了陈列馆,鼓励考古工作者为祖国和人民努力工作,取得更大成就;
1971年,在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关怀下,对陈列馆进行了扩建,新建1000平方米的展厅。建成后的新馆更名为“北京猿人展览馆”;
1978年,对展览内容进行了全面调整;
1979年,在10月1日“国庆节”进行预展;
1979年,12月6日,举行“北京猿人头盖骨发现50周年纪念会”并正式对社会开放;
2014年,5月18日,举行了北京5·18国际博物馆日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活动。
交通信息
具体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大街1号。自驾线路:北京市六里桥上京港澳高速公路,从闫村高速出口下,沿京周路到周口店。
公交线路:北京市内出发一共7条公交线路。
1,天桥站乘917路到房山,转乘环线二路到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下车100米即到。
2,646 路前门至良乡西门,换乘38路中巴至直达周口店遗址。
发车时间早 6:30分,晚 18:00分 ,20 分钟一趟。
3,616路北京西站南广场至良乡西门,换乘38路中巴至直达周口店遗址。
发车时间早 6:00分,晚 18:00分 ,10 分钟一趟。
4,971路赵公口至良乡西门,换乘38路中巴至周口店遗址。
发车时间早 6:00分,晚 18:00分 ,20分钟一趟。
5,917( 天桥—房山)支线 , 至良乡西门、闫村路口、房山站 ,换乘38路中巴到周口店遗址。
发车时间早 5:30分,晚 20:30分 ,15分钟一趟。
6,917( 天桥—张坊 )支线 , 至周口店路口换乘38路中巴到周口店遗址。
发车时间早 5:30分,晚 l9:30分 ,15 分钟一趟。
7,901路、901路快(前门—燕化东岭),大董村换乘房山38路到周口店遗址。
附近景点
与附近景点距离周口店遗址:约0.6公里
十渡:约29.3公里
石花洞风景区:约11.9公里
燕山公园:约4.6公里
历史考古/周口店遗址 编辑
考古意义
北京人及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解决了19纪爪哇人发现以来围绕科学界近半个世纪的“直立人”究竟是猿还是人的争论。事实表明,在人类历史的黎明时代,从体质形态,文化性质到让会组织等方面,的确有过“直立人”阶段,他们是“南猿”的后代,也是以后出现的“智人”的祖先。“直立人”处于从猿到进人进化序列中重要的中间环节。到目前为止,“直立人”的典型形态仍然是以周口店北京人为准则,周口店遗址依然是世界同期古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一个。周口店遗址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的宝库。“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使周口店成为世界闻名的早期人类发祥地。经过近几十年的发掘,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发掘出土代表40个北京人的化石遗骸,10万件石器,大量的用火遗迹及上百种动物化石等,是世界上同时期中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和最有科研价值的古人类及古生物遗址,是我国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1987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研究价值
揭开人类历史的序幕早在旧石器时代的初期,“北京人”已懂得选取岩石,制作石器,用它作为武器或原始的生产工具,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中改造自己,表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原始的工具从事劳动,这是人和猿的根本区别所在。
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又提前了几十万年
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在第3层和第4层上部,考古人员发现了灰烬、烧骨、炭屑等一些可能的文化遗物、遗迹,这些材料将为“‘北京人’具备用火能力”这一科学论断提供新的线索。
“北京人”已懂得:使用火、支配火、学会保存火种的方法,是人类由动物界跨入文明世界的重要标志。
为研究北京生态环境变迁史提供依据
通过对“北京人”及其周围自然环境的研究,表明50年前北京的地质地貌与现在基本相似,在丘陵山地上分布有茂密的森林群落,其中栖息着种类丰富的动物种群。但也曾出现过面积广阔的草原和沙漠,其中有鸵鸟和骆驼栖息的遗迹,表明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北京曾出现过温暖湿润和寒冷干燥的气候状况。
重大发现
中国人的直系祖先---田园洞人周口店遗址群中的“田园洞遗址”发现于2001年,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距离著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约6公里。是周口店遗址群中的第27个地点。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一直在这里进行发掘和研究,发现了包括下颌骨和部分肢骨在内的古人类遗骸和丰富的哺乳动物骨骼,并确定该古人类个体生存的时代为4万年前。
据悉,中科院周口店古人类学研究中心,田园洞考古队,将按照原发掘计划继续开展该洞穴遗址的发掘工作,以获取更多和更完整的科学资料,尤其致力于寻找古人类生存与行为信息。同时将采集沉积学、环境学和年代学样品,进行一系列关于遗址年代、生态环境、沉积动力、埋藏条件的分析和测试。
DNA
由我国科学家带领的国际团队成功提取到田园洞人的核DNA和线粒体DNA。分析表明,田园洞人只携带着少量古老型人类——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DNA,更多表现的是早期现代人的基因特征,且与当今亚洲人和美洲土著人(蒙古人种)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与现代欧洲人(欧罗巴人种)的祖先在遗传上已经分开,分属不同的人群。该成果发表在日前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说:“以前通过考古学研究判断,现代人种在4-5万年前已经形成。但这一结论在分子层面缺乏证据。田园洞人DNA的测序分析显示,现生本土人群的直系祖先可以追溯到4万年前的北京地区。”
科学价值
考古人员介绍,第27地点-----田园洞遗址,目前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之中,遗址并未被全部揭露,洞穴的延伸范围、全部地层的厚度等诸多方面还不清楚。此外,由于出土化石数量有限,目前还未有石器出土,人类化石及其层位的年龄尚需进一步的测试。但是,根据已有资料并结合周口店遗址的古人类和旧石器发现,专家认为此次发现已经具备了三大科学价值。1 增加了新的古人类遗址地点
该地点是建国后在周口店遗址周边地区发现的一个新的古人类化石地点,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国际知名的重要的古人类研究基地—周口店遗址增加了一个新的地点。
2 弥补了山顶洞人化石丢失的缺憾
同位素初步测年结果表明该人类化石的时代约与周口店山顶洞人同期。由于山顶洞人化石在抗战时期全部丢失,建国后虽经多次调查、发掘也未在周口店发现同期人类化石,此次发现弥补了山顶洞人化石丢失的缺憾。此次新发现的材料成为北京地区山顶洞人时期仅存的人类化石实证。
3 东亚现代人类演化的重要时期
距今2至1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弥足珍贵。这一阶段是现代人类,尤其是东亚现代人类演化的重要时期,是目前国际学术界研究与争论的热点;该处遗址及其古人类遗存的发现对东亚地区现代人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研究晚更新世晚期周口店乃至华北地区的古环境提供重要的新资料。
发展与维护/周口店遗址 编辑
坍塌隐患
2009年,猿人洞面临三大隐患,其上部出现纵斜开裂,纵深延伸不详,横向拉张明显。其下部几近悬空,在重力作用下随时有坍塌危险。一是坡度不正常,猿人洞堆积剖面因长期遭受自然应力的侵袭风化而凹凸不平,出现松滑、空洞、裂隙和危石,呈现上突下缩的不正常坡度,具有局部坍塌和落石的隐患。二是堆积剖面有虫蛀隐患,剖面上可以看到有土蜂等蛀出的大大小小的洞。三是植被对岩石可能的破坏。剖面上很多地方覆盖着绿色的草,这种草的根系会伸进岩石中,给已存在了几十万年的地质结构带来不良影响。(北青报记者)
危情抢救
北京周口店遗址再次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这次发掘不是以学术目的、以寻找人类化石为第一诉求的主动性考古发掘,而是以遗产抢救、保护为主旨,为配合遗址保护规划而进行的考古活动,是有限的、局部的发掘和剖面清理。此次清理发掘,对该剖面进行紧急抢救发掘与清理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消除西剖面上部开裂险情,消除残留堆积局部坍塌、落石的隐患,将剖面切割平整并调整出利于保存堆积的坡度,为后续保护加固工作奠定基础;
二是在清理时系统对地层进行观测和取样,以供沉积学、环境学和年代学分析测试,建立更加系统、精确的年代和环境变迁框架,夯实遗址的科学研究基础;
三是通过改善剖面外观、放置更清楚的标识、利用揭取的样品进行地层序列复原等举措,提升遗址的展陈和科普水平。
通风透光保护棚“罩住”猿人洞
如何最科学、最合理地保护猿人洞?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监测中心主任李俨告诉北京晨报记者,2008年和2010年,专家先后进行了两次论证会。
2011年,经过多次讨论、修改,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了目前的猿人洞保护方案。
专家论证之后,表示一定要将剖面清理完毕,不然加棚没有实际意义。
加棚主要为了保护猿人洞遗址堆积上的文化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这些历史信息将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包括北面的岩壁上还留有20年代挖掘人员打格分方的痕迹。
整个保护棚的展开面积达3400平方米,建成后可以将整个猿人洞覆盖。
是否给猿人洞加棚、加什么样的棚,在专家论证阶段引起了很大争议,如果全部封闭,将改变这个存在了几十万年的环境,遗址肯定会‘不适应’,所以在设计时必须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考虑到通风、透光。
最终,叠加的鱼鳞状保护棚被确定为最终方案,既可以阻挡雨水的冲刷,又可以通风采光。同时,保护棚上还将种植植被,完全“隐藏”在周围的环境之中。
传感器实时监控猿人洞“健康”状态
猿人洞的温湿度、土壤水分含量、裂隙宽度……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监测中心,这些数据都会被实时传回到监控屏幕上。
监测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对遗址的核心区、缓冲区存在的隐患实时监控,发布预警信息,并通过分析数据提供预防方案。目前,猿人洞作为监测试点,在15处地点安装传感器,温湿度、土壤水分含量、裂隙的监测已经启动,数据每10分钟传输一次,供科研人员精确掌握猿人洞的环境和岩体稳定性。
新馆开馆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2014年,5月18日,北京市文物局、房山区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房山区联合举办北京5·18国际博物馆日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活动。[
纪念第一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85周年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利用学术会议,“世界文化遗产 人类文明起源”周口店遗址书画笔会征集活动同日举行。
相关文献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大学通识课教学方法研究——以《中国的世界遗产·周口店遗址》一课为例 - 文教资料 - 2008 ( 31 )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论周口店遗址的科学价值与研究潜力--纪念裴文中先生诞辰100周年 - 第四纪研究 - 200424 ( 3 )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周口店遗址保护区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简报及结果解释 - 人类学学报 - 200120 ( 3 )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WIKI热度
- 编辑次数:39次 历史版本
- 参与编辑人数:21位
- 最近更新时间:2017-12-14 02:17:43
出行参考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约50公里。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证实50万年以....参考51766的"周口店遗址“详情

互动百科
扫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