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综合征是因人体的第21对染色体的三体变异造成的,所以又称21三体综合征,1866年英国医生Down首次报道后,定名为Down综合征,1965年,WHO将这一病症正式定名为“唐氏综合征”[3][4]。 唐氏综合征是人类最早被确定也是最常见的染色体病,主要病因是21号染色体数量或结构异常;唐氏综合征在活产婴儿中发病率1:600~1:1000,具有高度的群体普遍性,母亲年龄越大,风险越高,>35岁发病率明显上升[5][6][2]。 临床主要表现为特殊面容(眼裂小、眼距宽、双眼外眦上斜、鼻梁低平等)、智能落后和生长发育迟缓,可伴有多种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胃肠道、眼部等)。唐氏综合征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通过产前筛查可评估胎儿唐氏综合征的风险等级,无创性产前检查检出率可达99%[3]。
在监护下,唐氏综合征患儿通过康复训练、长期的教育和培训,可帮助其掌握一定的自理和生活能力,甚至可做较简单的社会工作而自食其力。[7]唐氏综合征总体预后不良,患者的智商一般在25-50之间,部分患者无法存活至成年,50%以上的患者可活过50岁,但在40岁后容易出现老年痴呆性症状[3][4][5][6][2]。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