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

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之一
1
4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境内回族人口有11377914人(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不包括台湾省),在中国56个民族中仅次于汉、壮,位居第三位。[1][7]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从全国范围内看,西部地区最多,东部次之,中部最少,且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征。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回族通用汉语文字,回族先民东迁初期,阿拉伯语波斯语、汉语通用,随着长期杂居,汉人成分增多,逐渐以汉语为本民族通用语言,且形成不同方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1][8][9]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回最初是他称,可能是“回纥”“回鹘”的音转或俗写,后变为自称。关于回族起源,民间传说回族先民或来自阿拉伯麦加,或来自西域回纥(维吾尔)等不同地区,但这些回族先民均是男的,且他们在长安娶了当地女子定居中国内地。[1][10]唐宋时期,回族的先民主要是来自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他们侨居在中国,被称为“藩客”。元朝时,蒙古军队西征期间,大量的回族先民东迁到中国来,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的身份,散布在全国各地。[6][11][12]明朝,回族正式形成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共生的两元一体文化结构,并在饮食、婚姻、礼仪、经名、丧葬等习俗方面受伊斯兰影响遵从《古兰经》更加规范化。当时回民众多,迁徙广泛,大约经历了200多年,以回回人为主体,融合了国内汉、维、蒙等多种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为新的民族共同体[6][13][14]清末、民国以来,面对统治者的镇压政策与外国列强的民族入侵,回族人民奋起反抗,发动了多起人民起义与爱国运动,其中,"二七大罢工中回族人吴祯遇害事件",唤醒了回族人民。此外,清末、民国时期的回族在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发展更加繁荣。[6][15][16]
新中国成立后,回族聚居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从而实现了民族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实行了一系列促进回族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经济、交通、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均取得进步和发展。同时,回族涌现了大批人才,如史学家白寿彝杨志玖;“中国交响乐之父”(音乐指挥家)李德伦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广学蒋锡夔刘广均等,他们均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7][18]此外,“回族服饰”“回族曲艺乐器—花儿、宴席曲”“回族婚俗”“回族武术”等多种传统文化风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20][21][22][23][24]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回族婚嫁风俗与丧假风俗形成具有伊斯兰色彩的风俗,饮食方面除三大清真菜系外,面食糕点,小吃也独具地方特色。[4][25][26]服饰以圆帽、戴盖头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宗教文化与艺术主要表现在三大重要节日和形成了民族特色的音乐——“花儿”和“宴席曲”,[4][27]以及出现了石雕木雕砖雕灰泥浮雕特色工艺与包含剪纸、刺绣、面花艺术等的美术工艺。除传统体育运动外,回族武术被划分为“昆仑派”,是与少林武当峨眉并称的中国四大武术派别之一。[28][25][29]此外,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回回民族在历史上都涌现过不少杰出的人物,如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天文学扎马鲁丁、清官海瑞、航海家郑和等。[4][30]

族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