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英文: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简称:IMO),是面向世界的中学生数学锦标赛。“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源自苏联,其将体育竞赛、科学的发源地——古希腊和数学竞赛相互关联。[1] 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由罗马尼亚主办,1956年罗马尼亚数学家罗曼教授提出了倡议,并于1959年7月22日至30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了第一次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当时只有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苏联参加,此后该竞赛都是每年7月举行[a]。参赛国从1967年开始逐渐从东欧扩展到西欧、亚洲、美洲,最后扩大到全世界。[5]美国于1974年参加竞赛,中国于1985年参加竞赛。[4]1997年7月,阿根廷在马德普拉塔举办了第38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3]2001年,美国举办了第42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共有83代表队和473名参赛选手参加比赛。2016年,在中国香港举办了第5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3]2021年7月14日至7月24日,第62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举行。[6]2023年7月7日至7月12日,第6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在日本千叶举行。[7]2024年7月11日–7月22日,第65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计划于在英国举行。[3]2025年7月10日–7月20日,第6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在澳大利亚举行。[3]2026年第6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在中国上海上海中学举行。[8]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由参赛国轮流主办,经费由东道国提供。参赛选手必须是不超过20岁的中学生,每支代表队有学生6人,另派2名数学家为领队。试题由各参赛国提供,然后由东道国精选后提交给主试委员会表决,产生6道试题。主试委员会由各国的领队及主办国指定的主席组成。[4]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是面向全球中学生级别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数学竞赛,是世界数学精神的体现。[9]对于提高中学生数学水平、实现中学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和发现有数学天赋的青少年都有着重要作用。[10]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运转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有了一整套约定俗成的常规,并为历届东道主所遵循。[11]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