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

古代军事防御设施
城墙,古代军事防御设施,[1]由墙体和其它辅助军事设施构成的军事防线。[2]也指旧时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3]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
城墙的含义,根据的其功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墙分为二类即一类为构成长城的主体,[4]另一类属于城市(城)防御建筑,[5]由墙体和附属设施构成封闭区域。[6]狭义的城墙指由墙体和附属设施构成的城市封闭型区域。封闭区域内为城内,封闭区域外为城外。[7]
城墙包括一切城市(京师、王城、郡、州、府、县)的内、外城垣。[8]中国原始长度以及现存长度及规模最大的城墙为南京明城墙(京师),[9]保存较为完整的城墙有西安城墙、平遥城墙、荆州城墙、兴城城墙、开封城墙等[10]
由于上世纪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中国古都城墙大多遭到了毁灭性拆除,[11]现存的就其范围而言,目前能列入全部保护的实例不多,仅江苏南京山西平遥、山东蓬莱、陕西西安、安徽寿县、河南开封商丘等十多处。

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