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心菊
堆心菊(学名:Helenium autumnale Linn.)是菊科,堆心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株高可达100厘米以上 ,叶阔披针形,头状花序生于茎顶,舌状花柠檬黄色,花瓣阔,先端有缺刻,管状花黄绿色。花期7至10月,果熟期9月。
堆心菊原产北美,分布于美国及加拿大。中国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有分布。喜温暖向阳环境,抗寒耐旱,不择土壤。
堆心菊是园林境花卉地被观花类植物。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编辑摘要形态特征/堆心菊 编辑
多年生草本植物。 茎直立或基部稍弯曲,高50-100厘米,茎头纵棱,具有稀舒长柔毛。
基生叶丛生,有叶柄,叶片线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0.5-1.5厘米,花后凋落;茎叶线状披针形,无柄,互生,长5-12厘米,宽1-2厘米,全缘或有疏粗齿,叶基沿茎下延成翼状,翼的边缘全缘或波状,叶顶端锐尖或钝,两面近光滑或疏具柔毛,背面散生暗褐色斑点,仅主脉显著或有时有离基三出脉。
头状花序直径1-1.5厘米,有长柄,单生于枝顶或再排列成伞房花序;花序托圆锥状,有小凹点;总苞片2-3层,外面2层,总苞片几等长,披针形,绿色,开花后向下反卷,内层总苞片长不及外层的1/2;缘花舌状,10朵,雌性,花冠倒卵形,顶端3齿裂,黄色;盘花管状,极多,两性,花冠5齿裂,绿色,顶端棕褐色,雌蕊开花后伸出花冠,柱头2裂。
瘦果长圆形,有粗毛;冠毛8片,鳞片状,顶端长尖,白色。 花期7至10月,果熟期9月。
产地生境/堆心菊 编辑
堆心菊原产北美,分布于美国及加拿大。 中国有引种,逸出为杂草。中国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有分布。 习性喜热、喜光,耐高温高湿也耐高温干燥。地栽株高30-35厘米,冠幅50-70厘米。适应性强,养护管理简单。
繁殖方法/堆心菊 编辑
穴盘育苗:介质采明草炭、蛭石等,pH值5.8-7.0,EC值小于0.75西门子/厘米。穴盘规格为400、288、128。播种后用蛭石覆盖。发芽温度18℃-22℃,发芽时间3-5天,生长温度20℃-22℃。发芽不需光,子叶出现后光照逐渐提高到1000-30000lux。保持空气湿度90%-95%,直到子叶出现后逐渐降低。保持介介质潮湿直到胚根出现,待胚根穿透介质后逐渐降低介质湿度。子叶出现后开始施用50-75ppm15-0-15肥料,子叶展开后浓度提高到100-150ppm,可与20-10-20交替施用,介质EC值1.0-1.2西门子/厘米。育苗阶段主要通过环境控制和肥水管理来控制株型,一般不需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育苗周期为4-6周。
栽培技术/堆心菊 编辑
上盆介质用草炭、蛭石(或珍珠岩)、田园土以1:1:1的比侧混合,pH值5.5-6.5,添加适量氮磷钾缓释肥。适宜温度19℃-30℃,可耐35℃高温,相对高温利于缩短生长周期。堆心菊喜日照充足和长日照,日照少于12小时植株不长高甚至出观莲座化,需补光或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打破蓬座化。除施底肥外,每周浇施1-2次200ppm的全元素复合肥。堆心菊分枝性好,一般不需要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必要时可用3000-5000ppmB9控制株高,也利于延长观赏期。播种到开花出售需要12-14周。
病虫防治/堆心菊 编辑
病害较少,偶尔可见粉霉病、茎腐瘸。可用65%代森锌600-800倍液、50%速克灵1000-1200倍液喷洒防治。常见虫害为蓟马、蚜虫,可分别施用氧化乐果、吡虫啉1000-1200倍液防治。
主要价值/堆心菊 编辑
园林应用堆心菊花纯黄,花开不断,即使在炎热的夏季,观赏期也能长达3-4个月,是炎热夏季花园地栽、容器组合栽植不可多得的花材。
中药分类树
我要提建议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按中医治疗原则使用的货真质优的药材。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中药在清朝以前称为本草、生药等。现代所称的生药与中药所指的范围虽有部分重叠但并不相同,不可混淆。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中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