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铭

悼念文体的一种
墓志铭是世界范围内通用的纪念逝者的方式,任何一篇墓志铭都承担着纪念式的现实功用,好的墓志铭往往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在中国,它还是一座特殊的文化宝库,既反映了前人不同的思想文化和思维方式,又表达着人们对待自我、社会、世界的认知。[1]
墓志铭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延续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从材料上说,早期是“砖、瓦、石并用”,后来逐渐形成了石刻墓志;从文体上说,墓志铭由简入繁,由随意写刻变成了有固定格式;从名称上看,由早期的墓记、柩铭等名目统一为墓志铭。[1]
唐代是墓志铭发展的巅峰时期。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社会繁荣,另一方面是有了前代文学的积淀,使得墓志铭的创作达到鼎盛,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均被后世所借鉴。[1]

概述

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也是墓志断代的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