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侗语系是语言学家划分的一个语群,有70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中国南部。[2]
壮侗语系的发源地在中国广西、广东一带,其分化可追溯到距今2500年到3000年。[2]公元前214年至13世纪,越语开始单音节化,13世纪至近代,越语依“四声八类”变化,又趋近于近代汉语粤语,成为现代的壮侗语族。[3]1937年,学者李方桂提出将汉藏语分为汉语、侗台语族、苗瑶语族与藏缅语族。之后,美国学者白保罗则认为侗台语和苗瑶语并不属于汉藏语系,逐渐确立壮侗语系这个概念。使用壮侗语族语言的人口,根据1990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境内共有2300多万。[2] 壮侗语系中国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广东省、海南省和湖南省南部,同时在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北部和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也有分布。[1][2]壮侗语系可分为壮傣语支、侗水语支和黎语支。[1]壮侗语系在语音上一般为单音节,韵母的元音一般有长短之分,声母一般有清浊辅音的对立;在词汇上,同源词较多,存在汉语借词,且单音节词汇占大多数;在语法上,语素存在单音节性,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名词中心词的修饰语大多数在后,且成词主要用复合法。[4]壮侗语系的木佬语属等级0为灭绝、死亡语言;普标语、拉基语、仡佬语属等级2为严重濒危;莫语、布央语、茶洞语、佯僙[guāng]语、标话属等级3为明显濒危。[2] 使用主体
使用壮侗语族语言的人口,根据1990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境内共有2300多万。[2]属于壮侗语族的有壮、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拉珈、黎、仡佬等语言。[5]分布在贵州毕节一带的羿语和黔东南一带的木佬语已先后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消亡。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和越南北部的仡佬语使用人口较多,但也仅有5000人左右,而且由于方言土语多,每一种语言的使用人口较少,且多为中老年人。其他仡央语言均分布在中越边境地区,使用人口从百余人到2000余人不等,均处于濒危或极度濒危状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