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歌圩
- 郭晶秀词条新版(第17-23版)有较大改善,新版有来源正规可靠的“注释与参考资料”,具有“可信性”;叙事语言较为中立,符合“客观性”要求;内容相对完整,段落清晰,格式规范,基本满足了“完整性”条件;内容图文契合,具有“可读性”。特在原评审的7分词条基础上提高一分为8分,以资鼓励。
遗产信息/壮族歌圩 编辑
传说/壮族歌圩 编辑
起源/壮族歌圩 编辑
当代流变/壮族歌圩 编辑
规模/壮族歌圩 编辑
歌圩前期准备/壮族歌圩 编辑
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形式/壮族歌圩 编辑
内容/壮族歌圩 编辑
2、歌场交情,即倚歌择配。一般经过下列对唱阶段:(1)游歌(沿路歌)。为引起对方注意而即兴唱的一些与赶歌圩有关的山歌;(2)见面歌(初会歌)。一般是相互问候,互通姓名、住地,并相互谦恭赞许;(3)求歌。即请求与对方正式对歌;(4)和歌(接歌)。被邀请的一方,对唱“求歌”者开始唱答;(5)盘歌。即一般的对歌,双方相互盘问唱答,考察对方的聪明才智,以增进相互了解和初结情谊;(6)相交歌(甜歌)。这是男女之间彼此倾心、相互爱慕,为抒发情怀、披露心声而唱的“甜蜜之歌”,是双方交结情谊的一种标志,有初交歌、深交歌之分;(7)信歌(定情歌、赠物歌)。是男女互赠信物,以表示确定关系、结缔姻缘所唱的歌;(8)思歌(念情歌、相思歌)。恋人在“定情”之后或“会情”之时,常以各种“思歌”抒发思恋的情怀,诉说相思的衷肠;(9)离别歌(别歌、相送歌)。对歌将结束时,男女双方难分难舍而对唱的山歌;(10)约歌(约定歌、约会歌)。约定下次歌圩再见面的歌。
3、赛歌赏歌。有盘歌,即出题盘问唱答;猜歌,即谜语猜测对唱;对子歌,按楹联格式,出上联对下联;连故事歌,双方把一个历史传说或故事,按情节连接唱述。还有别具特色的抢歌、斗歌,即发歌把正在酬唱中的一方“抢”过来和自己对唱,并与之斗智、斗艺的唱答。
4、歌节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在歌节期间,伴有抛绣球、抢花炮、斗蛋、斗鸡、斗鸟、斗狗、登台阁、舞干各、耍壮拳、博扇(古俗)活动,还有土剧、师公戏、采茶戏等文艺演出。[4]
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有些歌圩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不愿,就整个握住。还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约还球时举行山歌比赛,如乙村输了,彩球不准送还,来年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
种类/壮族歌圩 编辑
一、节日性歌圩
这是在一年一度的节期里举行的歌唱聚会。大多是春季的正月至五月间,秋季的八、九月间,为当地特定的唱歌节日,有的与汉族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以及中元、中秋、重阳等节期相同。而其中,又尤以春季节期的歌圩活动最为繁盛。例如:靖西县的50个歌圩点,除禄峒、吞盘、峒巴、弄达4个点是以七、八月间为会期外,其余都是在春季举行(其中动潘弄歌圩是在正月和七月、八月有3次会期);崇左县的48个歌圩点,也有44个是春季节会;百色市的72个歌圩点,则全部在正月至四月间活动,龙州县43个歌圩点的节期也都集中在春季。其盛况,正如清代龙州壮族诗人黄誉所描述:“双溪云锁涨蛟涎,春雨连朝怅漏天,油伞层层遮斗笠,前村姐妹踏歌还。”
此类歌圩活动的意义及特点,或缘于祈年,或出于某种纪念,基本上是随着当地的岁时农事的节期来开展。在现代的节日性歌圩中,除少数地方外,大都不再举行什么仪式。其活动场地多在郊野坡地,夜间移至村庄,有的则改在集镇街区里举行。届时人趋若鹜,自由对歌,会期一般是一天,个别地方也有二、三天的。这种节日歌圩,规模最大的如武鸣县城歌圩(三月初三)和靖西县城歌圩(二月二十二日),参加人数有时达三四万。其次,2万人左右的歌圩有:田阳六联村春晓岩(三月初七至九日),那坡县城厢(三月二十八日),横县云表乡桑园坡(正月初二至初四),靖西县的县城(二月二十二日)及龙临(三月二十五日)、禄峒(七月十日),平果县山心(四月九日和十日),扶绥县渠旧乡布沙(四月三日、十三日和二十三日),武鸣县县城(三月初三),东兰县长江乡巴英(正月春节),融水县的双和庙(三月初三)和三防镇拦马坪(三月初三),恭城县莲花街(中秋节)等12个;万人左右的节日性歌圩近60个。可见人们对传统性歌圩是十分注重的。此外,在歌圩节期中,扶绥及宁明县一带,还有临近的几个点轮流“复坡”即举行再次会唱的活动形式。当地叫赶歌圩为“窝坡”,意即出到山坡上唱歌玩乐和趁热闹。过去扶绥县有9个传统歌圩点,即那歪、板童、派豆、赖恒、婆渠、那导、板含、公安,分布于明江、公安河两岸,往下游延伸有宁明县的琴岳、同棉、婆锐,相连一起为12个歌圩点。每年的“窝坡”,三月初四从那歪开始,一天一个点地往下次第接连举行,至三月十五日到婆锐为第一轮。然后周而复始,从三月十六日起,又按原来的顺序进行“复坡”,至三月二十七日宣告结束。这种“复坡”的意义,与当地的生产季节有关。在春耕大忙即将来临之际,人们尽情游乐,青年加紧开展社交,有更多的机会增进情谊;同时,人们亦藉“复坡”来表达祈求丰稔的强烈愿望。[5]
二、临场性歌圩这类歌圩,是人们在一定的聚会时机和场合中的会唱形式。如群体劳动、婚娶喜庆、集市聚会等的酬唱。虽无特定的日期和场地,规模亦比节日性的传统歌圩要小,但逢此临场开唱,在许多地方已成为习俗惯例,可说是一种广义的歌圩。
劳动歌会壮族有在生产劳动中会唱对歌的习俗,“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周去非:《岭外代答•平南乐》 )。同时,由于壮族地区特别是桂西一带,社会历史进程及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至清代中叶,仍处于古朴封闭的生活状态。……这种同族、邻里、村社互相帮工劳作,俗称“赔工”(又称“换工”),以互补劳力之不足,亦藉此聚会唱歌助兴。
婚娶会唱壮族不仅“答歌为婚”,而且以唱歌贺婚。……至近代,此俗仍于乡间盛行。在柳城县,“遇有婚嫁,亲友亦尝登门聚歌通宵”。在横县,“当新嫁娘出门时,男家的客郎和女家的送嫁姨,就互唱山歌,随行随唱,一直唱到村边。”“晚上,那边的送嫁姨和这边的客郎,开堂唱山歌,有的唱到夜半,有的唱到天光”。
这种婚嫁歌唱,既是婚仪的组成部分,又是亲友庆贺的一种方式。在成礼当晚,人们便与女方的送嫁姨对唱,遂成喜庆歌会。而在新婚之夜,人们之所以唱歌通宵达旦,又与旧时壮族的“不落夫家”婚俗有密切关系。送嫁娘一夜陪着新娘,次日清晨,又一起返回娘家,男家的陪郎歌手,还要唱歌送行。
三、竞赛性歌圩
这类歌圩,是以村寨间或歌手群体间的传统山歌赛会。时间一般是在节庆,或在特定的歌圩场上举行,有准备、有组织地按一定的俗规程序开展活动。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放球”、“还球”歌圩它是以一种特制的彩球为媒介,村与村之间的山歌比赛活动。主要流行于广西邕宁县壮族聚居的新江、百济、良庆、吴圩、那陈、南晓等乡村中。……
庙会赛歌这种赛歌活动,是在特定的庙会期间里举行。其特点是有组织,但无需预约,届时,歌手直接登场或临江隔岸即兴对唱,有男女对唱和村寨对唱两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广西贺县浮山庙歌圩,会期为农历五月十九日,俗称“点灯会”。
唱“草歌”这是壮族妇女赛歌的一种形式,主要流行于广西忻城县城厢一带,多在八月十五中秋之夜,于院子里坐在月光下组织对唱。所谓“草歌”,就是甲乙双方以一节节稻草为对歌胜负的标志而得名。[6]
祭奠始祖布洛陀/壮族歌圩 编辑
文化内涵/壮族歌圩 编辑
凡壮族聚居地区均有歌圩的活动,广西共有640多个壮族歌圩点。壮族歌圩是壮族民歌的自然载体,它已成为壮族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代表形式,造就了壮族特有的"歌圩文化",对于壮族各类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7]
功能和价值/壮族歌圩 编辑
文体娱乐陶冶性情
壮族歌圩是集合壮族各种文化于一体的全民性的综合性文娱活动。过去文体娱乐功能是歌圩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乡村里没有什么娱乐节目,歌圩唱山歌就成为人们最向往的娱乐活动。现在科技发展了,农村居民也可以和城里人一样通过彩电、VCD等现代化电器观看到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娱乐节目。然而,人们更向往的还是带有本民族特色原汁原味的传统娱乐活动,人们自愿参与,并且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展活动,具有极强的娱乐性。过去的歌圩有抛绣球、抢花炮、舞龙、舞狮等活动,现代的歌圩还有民歌擂台赛、小品相声表演、球类比赛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愉悦人们的身心,而且可以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的信心,引导人们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例如,大化岩滩歌圩一个重要形式碰彩蛋就是如此,每到赶歌圩的时候,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带上染红的熟蛋在大桥上兴高采烈地寻找对手。过去,碰蛋是大化壮族青年择偶恋爱的主要方式。现在的碰蛋虽保持原来的风格,但更多的是为了娱乐,所以每年参与碰蛋的人数难以计数,营造出一派喜庆气氛。人际交往协作共进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所致,过去壮族人们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里,交通不便利,信息传播较为缓慢而分散。在这种地域环境中,人们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加上隔山隔水,相互来往甚少。人们一直都渴望能改变这种封闭的人际关系。约定俗成的壮族歌圩打破了这一封闭的局面。歌圩之日,方圆几十里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互相交流思想,互相传授知识经验。他们对歌、赛歌,自由的交往、畅谈,从中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歌圩这一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盛会,使人们自觉地在文化上产生共鸣,在情感上拉近了距离,使壮民族成员凝聚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着民族的腾飞而紧密团结在一起。歌圩的人际交往和协调关系功能,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商品荟萃活跃市场
随着壮族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多,商品交换也日趋繁荣,歌圩与集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歌圩本就是“歌”与“圩”的结合,“圩”在壮语中是集市之意。过去,人们对歌圩是向往且乐此不疲的,特别是在比较偏远的山村,人们更是把歌圩当作一种盛大的风俗活动来对待。因此,歌圩到来之前,人们都要做充分的准备,姑娘们买布料做新装、绣手帕、缝绣球、纳布鞋;小伙子们购置头巾、梳子、绒绳彩线等生活用品及其它装饰品;家长们则准备好蒸煮五色糯米饭、包粽粑、备好酒菜,以便来客时食用。圩集因而变得异常的热闹,商铺店肆栉比鳞次,出集的商品琳琅满目,从而呈现出活跃地方民族经济的价值。歌圩那一天,四乡邻里的各族兄弟姐妹也都来看热闹,顺便带上他们认为可以出售的土特产和其它商品,歌圩场面就显得更加庞大。商人更不会放过这“发财”的大好机会,从各地云集而来。因此我们认为集市贸易是借助歌圩活动进行的,歌圩也就此带有几分交易会的性质。它活跃了当地的城乡经济,丰富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壮族歌圩以其特有的方式刺激城乡经济的供需两旺,其商品纽带和活跃市场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显示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独特优势和价值。[8]保护/壮族歌圩 编辑
传承基地/壮族歌圩 编辑
邓圩壮族歌圩传承基地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首个壮族歌圩传承基地近日在南宁市横县云表镇邓圩歌圩挂牌成立。壮族歌圩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邓圩歌圩是南宁市为数不多的保留完好的原生态壮族歌圩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十九开始的歌圩节期间,四乡八里的壮族群众就会身着盛装,汇集在邓圩,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并举办麒麟舞、采茶戏等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因各种原因曾经销声匿迹的歌圩,到上世纪80年代才有所恢复和发展,但由于圩场消失、歌书散失、歌师失传等因素,歌圩数量大为减少。进入90年代后,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歌圩有加速衰落的趋势。扶持民间歌圩,鼓励山歌传习,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在邓圩歌圩成立了首个壮族歌圩传承基地,从孩子抓起,让老歌师每周两次到基地向在校学生、周边少年儿童传授壮族山歌以及对歌技巧,培养新一代歌手。挂牌仪式当天,邓圩歌手为近至横县校椅镇、陶圩镇,远至贵港市、宾阳县、灵山县等地的歌迷,演唱了一首首原汁原味的壮族山歌。其中,一个16人童声合唱团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用壮语演唱的山歌获得众人阵阵喝彩。在这个童声合唱团中,年龄最小的歌手仅有3岁半,经过老歌师的教习,目前已经能够完整演唱250多字的壮族山歌。从他们身上,人们感到壮族山歌传承有望。[9]
新江壮族歌圩传承基地

城厢壮族歌圩传承基地
2012年3月2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歌圩”传承基地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三月三”歌圩传承基地在武鸣县城厢镇第三小学挂牌成立,这是继横县云表镇邓圩村、邕宁区新江镇之后南宁第三个壮族歌圩传承基地。传承基地的建立将有利于壮族山歌进校园等传承活动的开展,当地青少年将通过这些活动接触和学习壮族山歌。当天的挂牌仪式现场,活跃在歌圩上的武鸣尼达妮合唱团演唱了《我是壮家小歌手》和《壮家达尼唱山歌》两首壮族山歌。尼达妮合唱团成立于2003年,2005年参加第二届中国儿童音乐节获金奖,2007年参加中国东盟青少年艺术盛典比赛获金奖,2009年参加中宣部、文化部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中国原生态民歌大展演,同年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开幕式演出,2011年应邀参加在香港举行的第十届中国东盟青少年艺术盛典大赛获特等金奖。经过9年的打造,该团已成为武鸣县的一大文化品牌,每年至少都要在区内外进行10场演唱。[11]
著名歌圩/壮族歌圩 编辑
壮族歌圩除了田阳壮族歌圩规模较大外,尚有一些地方的壮族歌圩较为著名,简介如下:
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
武鸣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的市辖县,距南宁市区32公里,总人口65万,其中壮族人口约占80%,被誉为“中国壮乡”,是壮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壮乡武鸣有民众汇集唱歌、听山歌的习俗,歌圩在武鸣县比较普遍,其中最为热闹的要数“三月三”歌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山歌的内容也日益丰富,除了谈情说爱、农耕活动、天文地理、吉日庆典外,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时事政治等等都能成为武鸣壮族山歌的好素材。
历史
古书《武缘县图经》记载着武鸣壮乡歌圩的风情:“答歌之日,武缘仙湖,廖江二处有之,每年三月初一日至初十日,沿江下,数里之内,仕女如云。”歌圩盛景画面,跃然笔下。 武缘,即武鸣古称,秦时属象郡,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置武缘县。如上记载,武鸣歌圩,自古盛行。
内容
“武鸣山歌多又多,三天三夜唱不完”是当地一直流传的一句话。每年的“三月三”歌圩,对歌台都是人满为患,一些山歌爱好者要想在当天以歌会友,得看运气。每年的“三月三”歌圩,武鸣县不仅专门设置一个主对歌台,还增设了10多个歌台,让赶歌圩的群众和游客尽情欢唱。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期间,还同时举办壮族体育竞技运动项目。武鸣的民族体育竞技运动项目:六人板鞋接力赛、抛绣球比赛、滚铁环障碍接力赛、武术散打擂台赛、脚斗士比赛、民间传统斗鸡和斗牛比赛,也让游客近距离地感受了壮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独特魅力。
特点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三月三"歌圩作为武鸣县壮族特色经贸与文化相结合相促进的壮民族文化品牌,推出了商品展销、经贸投资洽谈、新产品技术交流等活动。继去年"三月三"歌圩经经贸活动获得丰收,实现签约项目29个,投资总额2.5亿元,贸易合同成交额9192.万元的基础上,年的歌圩期间,将举办淀粉、酒精产品及新技术产品交易洽谈会,投资贸易洽谈活动,商品展销交易会等一系列经贸活动,届时将有来自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客商前来参加。
《廖江竹枝词》
春风酿暖雨初过,春满田畴绿满坡;试向黄林林外望,三三佳日好花多。
胙颁真武喜分将,食罢青精糯米香;
忽漫歌声风外起,家家儿女亮新装。
柔荑斜眼竹篮携,簇立瓜田细草畦;
入耳花歌行要答,莺喉试啭笑声低。
相牵相挽笑眉开,小步寻芳往复回;
特地勾留叉路侧,待看如玉少年来。
綦巾分队路纵横,衬贴春光是冶容;
秾李天桃相倚处,问谁经过不停踪。
……
这首描绘武鸣三月三歌圩盛况的竹枝词,为不曾在科举考场中高中的清末文人韦丰华所作,得以留在壮族文化史册上。100多年后,研究壮学的专家学者们,给他的历史评价是“壮族诗人”。[12]
大新歌圩
大新各地历来盛行歌圩和歌会,歌圩或歌会俗称“陇洞”,下雷镇称之为“巷单”或“黄鸾”,福隆、昌明一带叫“陇惦”或“开惦”。各村屯(有时几个村屯一起)圩场都各按历史沿袭农历日期和地点进行。有时,赶同一个歌圩点的人,少的三五百人,多的五六千人,场面非常热闹。同时,歌圩点内的每一农户在那天都会设宴招待来访的客人,不管认识或不认识,只要一进入家门,主人家都会热情招待,不会怠慢哪一位客人,因此常常会出现 “一个亲九个跟”现象。
歌圩多在农暇时举行,日子与地点各不相同,今日为甲地歌圩,明日为乙地歌圩,挨次轮做,以轮尽各村为止。歌圩日,附近村屯的群众,特别是青年男女,各着新装聚集歌圩点,彼此午宴、尽情畅饮,互赠糕饼。夕阳将下,他们便三五成群,并肩村头野外,或路旁、或村头、或树下,或小溪边,引吭高唱,对唱山歌,彼唱此和,其乐融融,待天黑后,始各尽兴返家。
歌圩的对歌,一般从催情歌唱起,女问男答或男问女答,唱盘问歌、赞美歌、初交歌、深交歌、分别歌。许多歌手,虽没有文化,但经验丰富,才思敏捷,出口成歌。说唱的山歌,比拟准确、形象、幽默、诙谐、生动,并常有生动的警句穿插其中,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如:“耳闻歌声心里跳,我唱不好也上场;鸡仔初啼音不亮,画眉学唱音不扬。”通过唱山歌,把人们的喜怒哀乐表达得淋漓尽致,假、丑、恶受到抨击鞭挞,真、善、美得到发扬光大,彼此之间增进了解,青年们会互递情爱。不少男女青年就是通过山歌对唱,互诉情怀,如果情投意合,会互赠手绢、毛巾等礼物,最后结下百年之盟。[13]歌圩音乐节/壮族歌圩 编辑
学术研究/壮族歌圩 编辑
相关文献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壮族歌圩当代流变论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25 ( 4 )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审美人类学主客位视野中壮族歌圩及其文化符号意义 - 广西民族研究 - 2003 ( 2 )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社会人文环境的变迁对壮族歌圩的影响——从壮族歌圩的源流看其社会功能的转变 - 艺术探索 - 200620 ( 6 )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