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属(ALoe)植物隶属于阿福花科,是多年生、常绿、肉质草本植物,目前已命名的芦荟属植物有500余种。芦荟属植物不同种的茎叶形态变异类型繁多,缩短或明显伸长,巨型种株高可达20米,微型种株高不足10厘米。芦荟的叶由叶鞘和叶片两部分组成,叶鞘抱茎而生,叶片呈披针形,肉质,互生或两列对生,叶长3~80厘米不等,因不同的种和生长阶段而异;叶缘有刺,部分品种的叶背和叶面有白色斑点分布,有些种在成株后消退,如中华芦(ALoe uera var.chinensis)。芦荟的茎叶形态发育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既受遗传控制,又受环境影响。芦荟属的花器,性状比较稳定,是芦荟属的重要分类依据之一;其主要特点是:花亭从叶丛中抽出,花多排列成总状或伞状花序,花被呈圆筒状,外轮3枚花被合生至中部;雄蕊6枚,着生于基部,花丝较长,花药伸出,花药背着,内向开裂;花柱细长,柱头较小;子房3室。果为萌果,室背开裂,具多数种子。由于该属植物在百合科中形态结构特殊,有些学者主张将芦荟属从百合科中分出,独立成为芦荟科(Aloaceae)。[1] 芦荟属植物原产于非洲南部,大部分种类生长在热带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在中国,野生的芦荟属植物仅有中华芦荟一种,分布于云南元江地区、海南北部和广东雷州半岛等地。[1] 芦荟的化学成分复杂,目前以被测知的就已超过160种;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大量应用,芦荟新的化学成分还在继续发现之中;1992年,美国卡林顿实验室将由芦荟叶中所得的成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叶片切口渗出的黄色叶汁,另一部分是黄色汁液渗完后留下的凝胶;前者主要含有蒽醌及其苷[gān]的衍生物、萘[nài]酮[tóng]类、树脂、有机酸,后者主要含糖类(单糖、多糖及聚合体)、蛋白质、草酸钙和纤维。[2]小剂量芦荟内服有苦味健胃作用,用于前胃弛缓、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当其与肥皂或碱性盐类并用时,泻下作用可显著增强;牛、羊、猪和狗对芦荟的敏感性较小,泻下作用轻微,在个别情况下不发生下泻。[3] 基本简介
芦荟属通称芦荟,原产于地中海、非洲,为独尾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据考证的野生芦荟品种300多种,主要分布于非洲等地。这种植物颇受大众喜爱,主要因其易于栽种,为花叶兼备的观赏植物。可食用的品种只有六种,而当中具有药用价值的芦荟品种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