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

亚洲东部、中国东北部的山脉
1
4
大兴安岭(英文名:Da Hinggan Ling Mountains),[1]又名内兴安岭、西兴安岭,古称“大鲜卑山”,[2]是位于中国东北部的山脉、兴安岭的西部组成部分。[5]地理坐标介于北纬43°至北纬53°30',东经117°20'至东经126°之间。[3]大兴安岭东北黑龙江南岸的漠河,西止内蒙古中部的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东接小兴安岭,西北连蒙古高原,西南与阴山山脉首尾相接,是内蒙古高原松辽平原的分水岭。全长1400千米,宽约200-450千米,面积约28万平方千米。[5][8]主脉海拔800-1700米,[8]主峰索岳尔济山,最高峰黄岗梁,海拔2029米。[7]
大兴安岭所在地在古生代时期为古蒙古洋,[10]中生代时期,海水退出,陆地形成,褶皱带隆起成山。[11]新生代时期,山体强烈隆升,并伴生有频繁的玄武质岩浆喷发活动和冰川活动,形成了大兴安岭。[1][12]大兴安岭地貌形态由中低山、丘陵、山间河谷和冲击平原组成,[13]总体趋势南高北低,东陡西缓,[14]地质遗迹众多,以各类丰富的火山熔岩地貌及其形成的火山口湖和堰塞湖、温泉、热泉、不冻河等为特色。[15][16][17]大兴安岭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夏季雨量充沛,气候湿热,冬季严寒。[4]大兴安岭被称为“中国最珍贵的绿色宝库”,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是松嫩平原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天然绿色屏障,是中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18][19]自然植被类型为泛北极植物区系欧亚森林植物亚区寒温带针叶、落叶林区域,[9]系东西伯利亚山地南泰加林的南延部分,[20]被《大兴安岭植物志》记载的植物多达133科633属1888种。[21][22]大兴安岭地区哺乳动物总计6目16科5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紫貂、貂熊、原麝等,二级保护动物有棕熊、猞猁、马鹿、驼鹿、雪兔等。[9][23]该地还设有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24]
大兴安岭在先秦时期曾是拓跋鲜卑人的家园,经过长期发展,拓跋鲜卑部族人数不断壮大,多次南迁,直至北魏时期逐渐转为农业定居生活。[25]唐代时,大兴安岭为室韦督都府属地,辽代时为东京道室韦王府辖区,金代属蒲与路,元代属成吉思汗幼弟帖木哥·斡赤斤封地,明代属奴儿干都司管辖。[26]清朝时因金矿的发现吸引了一批人口在漠河等地定居。[25]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路军三支队开辟了大兴安岭游击区。[2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至1964年先后三次开发建设大兴安岭。[27][28]1976年,贯穿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嫩林铁路通车。[3]2015年,随着时代发展,大兴安岭地区开始全面禁伐。[29]大兴安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包括冰雪文化、[30]岩画文化、[31]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文化、[32][33]红色文化等。[34]还分布着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阿斯哈图石林景区、北极村景区3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十余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5][36]大兴安岭的产业曾以林业为主,2015年大兴安岭地区全面禁伐,[29]随后发展出林下经济产业、旅游业、[37]寒地测试等产业。[38]
1987年5月6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西林吉、图强、阿尔木和塔河4个林业局所属的几处林场,同时起火,引起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森林火灾。据初步统计,过火面积达1.01万平方千米,其中有林面积近70%,烧毁林场9个,铁路专用线17公里,公路桥涵673座,造成211人丧生,266人受伤。经过多年造林养护,大兴安岭基本还原了原有的样貌。[39]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