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跋焘-快懂百科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08年—452年),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第三位皇帝(公元423年—452年在位),亦称佛厘、佛狸伐。明元帝长子,母为杜氏[1]。 拓跋焘于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正式登基,在位28年。他四出征伐,先亲征胡夏,攻灭胡夏、北燕、北凉等西域诸国 ,驱逐吐谷浑,北逐柔然,驱敌万里,南击刘宋,"饮马长江" ,统一中国北方。统一北方后,拓跋焘采取“随俗而治”的方针,恢复和稳定社会秩序,但连年征战导致人民负担沉重,内部叛乱出现,拓跋焘成功镇压盖吴的起义,使北魏王朝达到了鼎盛。[1] 拓跋焘在 位期间,注意搜求重用汉族士人,推进汉化,改革官制;兴办教育,崇尚文教;禁断巫觋[xí],信道灭佛;政治联姻,缓和与敌对政权间的矛盾;开辟垦田,移民牧畜,对社会发展起过一定作用。重视法制建设 ,两次改定律令,以宽刑省罚,平息民怨,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 ,但在执政末期,执法严苛、诛戮无辜过多。[1] 正平二年(公元452年),拓跋焘为中常侍宗爱所杀,时年四十五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2][3]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