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

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
孙皓(242年~284年),又名彭祖,字元宗,又字皓宗。其父为吴文帝孙和,其母为何姬。东吴永安七年(264年)即位为帝,直至吴国为晋所灭,是为吴国末代皇帝(264年~280年在位)。[1][2]
景帝孙休时,孙皓被封为乌程侯孙休去世之时,恰逢内忧外患,孙皓被群臣认为是应时之君,得以被迎立为帝。孙皓执政之初,尚能施行善政,被视为明主。但是不久之后就变得粗暴骄盈,沉湎于酒色之中。[1][3]
东吴甘露元年(265年),孙皓迁都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其后因土地贫乏,加之孙皓施政不当而为民众所不满。东吴宝鼎元年(266年)十二月,又将都城迁回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宝鼎三年(268年)起,孙皓发起对西晋的进攻,偶有胜果。东吴天纪四年(280年),吴国为晋所灭。从东吴黄武元年(222年),到天纪四年(280年),东吴立国共五十八年而亡。孙皓投降归于晋之后,被封为归命侯。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十二月,孙皓于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去世。[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