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国使用孟加拉语的民族的文学。10至17世纪,孟加拉地区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局面,农民、自由手工业者和商人都蒙受封建领主和王公的压迫;佛教衰落,印度教兴起,并出现规模巨大的宗教虔诚运动。这时期的孟加拉语文学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思想,宗教斗争及其阶级背景。它是在梵文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多是诗体作品。 正文
印度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国使用孟加拉语的民族的文学。10至17世纪,孟加拉地区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局面,农民、自由手工业者和商人都蒙受封建领主和王公的压迫;佛教衰 落,印度教兴起,并出现规模巨大的宗教虔诚运动。这时期的孟加拉语文学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思想、宗教斗争及其阶级背景。它是在梵文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多是诗体作品。10至12世纪之间成书的《恰利耶歌集》是孟加拉语文学中最早的书面作品,它宣扬和谐的宗教精神,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卡纳和达克的《格言集》反映了古代孟加拉人的生活,它否定来世,肯定人生,具有反宗教的倾向。一部无名氏的叙事长诗《虚空往事书》描写了宗教迫害的情景。丰富的那塔宗教文学作品也闪烁着民间文学的光彩。它的基本形式是吟唱的叙事诗,取材于民间传说。它反对追求死后的解脱,注重瑜伽修身,强调寡欲和清净。12世纪出现一位著名梵文诗人胜天,创作了以黑天和罗陀的爱情故事为内容的《牧童歌》,对孟加拉地区乃至全印度黑天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4世纪后,人民痛恨战祸频繁、横征暴敛和宗教冲突,希望有个开明君主和安居乐业的社 会,这种愿望大量地反映在“孟格尔”体颂诗中。最早出现的是写湿婆女儿摩那萨蛇神的颂诗,主要作家有维吉叶古帕特、盖特格达斯、德维吉·勒西卡等。《摩那萨颂》叙述摩那萨受到后娘难近母的虐待,弃家成为蛇族的女王。她庇护牧人、商人和妇女。诗歌描绘了人对抗神、爱战胜死的情景。另一类是对琼基(难近母)的颂诗,叙述女神的威力和仁慈,主要作品有穆贡德拉沃的《琼基颂》,它借用降魔诛妖的女神形象,反映了人民要求除暴安良的愿望。还有一类是对湿婆的颂诗,主要作家有拉曼什沃尔等。在他们笔下,湿婆时而被写成穷苦的老农夫,时而被写成受欺凌的市民。 14世纪后,虔诚宗教运动席卷孟加拉地区,孟加拉语虔诚文学随之发展。虔诚诗人主要描写毗湿奴神的化身黑天的形象,它反映了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妇女的利益与愿望。14世纪钱迪达斯和维德亚伯迪(印度文学史家也把他列入印地语文学)是当时主要抒情诗人,代表作分别为《黑天颂》和《维德亚伯迪诗集》。这些诗篇表现疾恶如仇和人生美好、青春欢乐的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16至17世纪歌颂毗湿奴的诗歌创作进入繁荣阶段。这时孟加拉出现一个宗教改革家阇多尼耶,他反对种姓歧视,提倡大同友爱的思想,鼓励毗湿奴诗歌的创作。于是,黑天和阇多尼耶(被认为黑天的化身)的生活和德行,几乎成为当时孟加拉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著名的抒情诗人有穆拉利·古帕特、戈宾德达斯、琼德尔什卡尔等。此外还有人写诗体的传记,其中著名的有沃林达沃纳达斯的《阇多尼耶的薄伽梵往世书》、洛金达斯的《阇多尼耶颂》和格里希那达斯的《阇多尼耶一生的甘露》等。这些作品抒发了诗人的虔诚和爱的情怀,描写了当时各方面的社会生活。 16世纪还盛行根据梵语古典文学改写或翻译的作品,促进了孟加拉语文学的发展。改写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有30余种,改写《罗摩衍那》的有20余种,最著名的有卡希·拉姆达斯的《摩诃婆罗多》,格里迪瓦斯的《罗摩衍那》。17世纪时,道勒德·卡兹和赛义德·阿拉奥尔摒弃宗教色彩,创作反映人间爱情的长诗《劳尔琼德拉妮》。18世纪,有许多作家成为宫廷诗人,歌颂封建庇护者,描写艳情,追求形式主义。代表诗人有帕尔德·钱德拉,他的《阿嫩达之歌》被后人认为是形式主义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