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门

明清北京内城北垣东门
安定门,元称安贞门,为明清北京内城北垣东门,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统四年(1439年)建城楼,瓮城东西约68米,南北约62米。安定门城楼宽26.4米、深11.5米、下层面阔七间(含廊)31米、檐柱24柱;上层面阔五间25.6米、檐柱16柱、楼连台通高33.13米,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安定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京都九门中有八门瓮城内建筑关帝庙,唯安定门内建真武庙,祀奉真武大帝(北方大神),在诸门中独具一格。[1][2]
1860年,通州八里桥失守后,英法联军首先攻打安定门,10月13日正午,安定门陷落,英法联军进而控制北京城。民国时期1915年前后,安定门瓮城和闸楼一并被拆除,箭楼于1956年拆除,城楼于1969年修建地铁2号线时被拆除。[1][2]

历史沿革

安定门走什么车呢?北京的说法是兵车回城走安定门——出兵得胜,收兵呢,自然安定了。那要是打了败仗呢?瞧瞧,您又抬杠。打败仗也得回安定门。这次没胜,下次再安定也不迟。还有种说法儿是清朝八旗精兵全扎营在安定门,所以回兵走这里。
安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