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十月朔”“烧衣节”,俗称“秋祭”或“鬼头日”,为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1][2][3][4] 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代,《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农历十月将进入寒冬,因此人们会多烧寒衣送给逝去的先人,以示对他们的思念,同时,在世的人也会穿新衣过节,除此之外还有吃面条、红豆饭、饺子、迎冬等节日习俗。寒衣节不仅是人们庆贺稻谷颗粒归仓,同时也通过祭祀活动,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与缅怀,表达了先民以人文秩序顺应自然秩序的态度。寒衣节多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沿袭至今,但其概念逐渐模糊,只有部分地区还保留着这一节日习俗。[1][5][6][7] 历史与发展
相传寒衣节起源于周朝的一种祭祀,人们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祭奠先亡之人,称之为送寒衣,但是有准确文字记载是在宋朝。《礼记・月令》中就记载了周代腊祭的情形,古人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而《诗经·豳风·七月》则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描述了农历七月开始天气转凉,九月就变冷的自然现象,这一天是人们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这一送衣给生者的习俗使得寒衣节被称为“授衣节”。与此同时,人们也会想念死去亲人是否寒冷,也要给他们送去棉衣。[7][8][9][10] 唐朝及其以前授衣多在阴历九月,日期并不确定,根据《唐大语令集》中的记载,唐玄宗天宝二年间规定每年九月初一为寒衣节,朝廷正式承认了寒衣节的存在,这一语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宋朝是寒衣节的成熟期,由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九月尚未进入寒冬,因此推迟到十月朔日。北宋时期,皇帝会在十月初一赐予文武官员锦袍以示体恤,民间家庭也会在这天缝制寒衣赠予在外戍边的亲人。《东京梦华录》《梦梁录》《二程外书》《帝京景物略·春场》均准确记载了寒衣节的时间为农历十月初一,民间开始在这一天祭祖,为先人烧纸烧衣;明代时,出现了专门卖寒衣的店铺;清朝时,寒衣节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变化。[7][8][9][10]如清代学者潘荣陛写道,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