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a]时节的正式开始。[1]每年公历7月6日—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便为小暑。斗指辛。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已到初伏前后,天气开始变热,但还没到一年中最热的时间。[2][3][4][5][6]
小暑时中国超过一半的地区开始进入夏季,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将达到26℃左右。同时,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常伴随着大风、暴雨,有时还有冰雹、台风等。此外,天气多变也是小暑气候的一大特点。[2][3][4][7][8][9]
由于气温开始升高,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成长也都受到了影响。[9][10][11][12][13]小暑时节除了东北和西北地区开始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在田间进行追肥、除草、防治病虫的工作,部分早熟的稻谷品种需要在大暑节气到来前就要成熟收获。同时,小暑时节易发恶劣天气,需要做好防洪防汛等准备工作。[2][7][4]渔业也需注意增加投喂量、合理施肥,注意水质的变化,定期进行水体消毒,避免各种细菌性、病毒性和寄 生虫性病害的发生。[14] 中国古代,在小暑时有君王伏日赐冰的习俗。[7]旧时,在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将新收割的稻谷做好饭后,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还会用新米、新麦制作成面饼、面条与邻 里分享。人们也会根据时令的变化调整饮食。[15][4][2][9][10] 节气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