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读音:xiē zi,英文:wedge),[1]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工具,用来填充器物的空隙使其牢固的木橛[jué]、木片等。[2]楔子由两个斜面组成,上粗下锐,其原理主要是将楔子向下的力量转化成对物件水平的力量。[3] 早在公元前4世纪-18世纪中叶,古埃及学者希罗提出了5个基本元件,其中就有楔子。[4]据说中国明朝时,苏州的虎丘塔因年久失修,有倒塌的危险,当时有一和尚把木楔从塔身倾斜一侧的砖缝中敲进去,结果就扶正了塔身。[2] 短小而阔角度的楔子能较快的分开物件,主要应用于木工工艺上的固定与衔接,斧头和钉子就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楔子工具。[3]楔子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被提及,例如《水浒传》里有相关描写:“水底下早钻起三四百水军,尽把船尾楔子拔了,水都滚入船里来”。[5] 释义
楔子(xiē zi) ,上粗下锐的小木橛。填充器物的空隙使其牢固的木橛、木片等。在使用时尖端放入目标缝隙,用重物锤击后方的平面端,使楔子进入物体内。使物体人为膨胀以达到固定或者衔接的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