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kōng]峒岩(崆峒禅寺)位于阳春市区西边,建于明万历年间(约公元1577年),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国“第四崆峒山”之称。洞内分五层,游览面积8000平方米,石钟乳形成的狮子岩、瀑布岩、冷西一柱观、和尚拜观音等景观,千姿百态。[1] 历史沿革
崆峒岩位于阳春城西3公里处,始建于明代万历丁丑年间,清乾隆二十一年阳春县令姜山重修寺宇。崆峒岩又名“四崆峒山”,山下有岩,岩中有寺,寺外有峰,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俱全,以古雅清幽为特色,亦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崆峒岩有众多字碑、壁题,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特别在乾隆年间,由礼部尚书曹秀先所题的《岩亭》两字,一眼看去,端正大方,结构紧密,坚实有力,很值得人们欣赏。那仿效唐朝宰相大文学家韩愈笔法所刻于石壁上的《飞鱼跃》的草书,使人看了活泼有神,似飞似跃,龙为醒目。那碑文的正楷更令人陶醉,笔力铁划银钩,字法藏理入情,是学书法难得的榜样。除题字外,还有诗词、联句、游记等。《游崆峒岩石上韵》五言绝句四首,意象结构紧密,哲理景情自然,使人看了韵味无穷,怡情逸兴。《第四崆峒岩碑刻》、《修四崆峒岩碑刻》等石刻名篇 ,不仅记述了岩峒史迹、人物、景点,而且文章情理并茂,其字其文,其史其迹,其景其趣,读后余香长存。今人曹崇恩艺术大师铜塑的《中国第一尊四方佛》,由佛家赵朴初题字,其艺术形象亦很高,四尊一模样,既有佛的慈悲为怀之感,又有艺术高超之觉,使人看了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