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麻黄
川麻黄为矮小灌木,高6-10公分。茎直立或匍匐。叶膜质,长0.25-0.3公分,上部呈三角形,先端尖。花雌雄异株,雌花穗有一朵花,花梗长0.5公分;雄花穗常着生在短枝端,有长1.5公分的花穗梗;种子长圆形。
编辑摘要基本信息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学名: 川麻黄 | 别名: 小麻黄、岩麻黄、 矮麻黄 | |
拉丁学名: Ephedra minuta Florin | 界: 植物界 | |
门: 裸子植物门 | 纲: 买麻藤纲 | |
目: 麻黄目 | 科: 麻黄科 | |
属: 麻黄属 | 种: 川麻黄的嫩枝 | |
分布区域: 分布于四川北部及西北部、青海南部。 |
形态特征/川麻黄 编辑
草麻黄为小灌木,常呈草本状,茎高20~40厘米。分枝较少,木质茎短小,匍匐状;小枝圆,对生或轮生,节间长2.5~6厘米,直径约2公厘。叶膜质鞘状,上部二裂(极少数3),裂片锐三角形,反曲。雌雄异株;雄球花有多数密集的雄花,苞片通常4对,雄花有7~8枚雄蕊;【药 名】:川麻黄
【拉丁名】Ephedra minuta Florin雌球花单生枝顶,有苞片4~5对,上面一对苞片内有雌花2朵,雌球花成熟时苞片红色肉质。 种子通常2粒。花期5月;种子成熟期7月。性味是苦,温。
分布范围/川麻黄 编辑
四川。
主要价值/川麻黄 编辑
【功能主治】 祛寒发汗,平喘利尿,散瞳升压。主治感冒无汗,头痛身痛,麻疹水肿。
【用法用量】 0.5~3钱。
【功 效】:祛寒解表,利水消肿。
【主 治】:可治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之风寒表实证。
【性味归经】:苦,温,膀胱、肺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一8克。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北部及西北部、青海南部。
【功效分类】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相关药材】藏麻黄 单子麻黄 木麻黄 川麻黄 麻黄根 麻黄 铜钱麻黄 山麻黄地麻黄
【关 键 词】祛寒解表 利水消肿 发热恶寒 无汗 头痛身痛 风寒表实证
【考 证】:始载于《四川中药志》。
中药分类树
我要提建议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按中医治疗原则使用的货真质优的药材。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中药在清朝以前称为本草、生药等。现代所称的生药与中药所指的范围虽有部分重叠但并不相同,不可混淆。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中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