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语(IAST/ISO 15919: Pāḷi),是古代印度的一种通用俗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语族中的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与梵语十分相近。
巴利语可以用各种字母书写,比如婆罗米字母、天城文字母,以及由巴利圣典协会的英国语言学家理斯·戴维斯所采用的适用于各种印度语言的拉丁字母转写。[1][2][3]
起源
从字面上来看,巴利( Pāli),是线、行,或是文章、经典的意思。但是巴利这个词本来不是语言的意思,它是佛语或者圣典的意思,巴利语是属于古印度中国,也就是中印度一带地区的方言。巴利语是佛陀当年说法时所使用的马嘎底语(Màgadhã,摩揭陀语),这种语言在两千多年以来一直都被南传上座部佛弟子们尊奉为佛陀的语言(Buddhavacana)和圣典语(Pàëi-bhàsà),受到广泛的学习与使用。 但巴利语是在佛灭一千年之后才使用的,古代一直都叫做Magadha bhāsā(摩揭陀语)或者叫做根本语,也叫做(Buddha-vacana)佛陀的语言。有些长老也很自豪地说这个是我们的sàvaka-vacana,就是佛陀弟子的语言。因为语言经常都会改变,后来摩揭陀语就在印度本土消失了。但是这种语言至今仍然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方被保留跟使用着。现在上座部的比库平时他们不是讲巴利语,这种语言只是拿来诵经、拿来记载经典,因此称为圣典语或佛语。圣典就叫做巴利,记载圣典的语言叫做巴利语。巴利语就是这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