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
庙会(Temple fair[2]),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中国集市贸易的形式之一,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因此庙会的内容包括宗教祭祀、娱乐游艺和商贸活动[1],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庙会的形成与发展与寺庙的宗教活动密切相关。[6] 庙会最初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两晋时庙会开始活跃,唐代庙会成为地方性节日,宋代庙会活动开始繁荣,明清代庙会活动达到鼎盛,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庙会被当做“四旧”被迫中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传统的庙会活动基本恢复[4]。20世纪90年代的庙会文化功能增强,现代庙会已经演变成一种节会,其宗教功能已弱化,成为了以娱乐休闲与旅游购物为主、融多种民间文化元素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活动[7]。 庙会分布地区广泛,中国北方的庙会群以北京、天津、山西为典型代表,南方庙会群以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为中心[8]。其他国家庙会分布于亚洲地区的有日本[9]、马来西亚[10]、新加坡等[11];欧洲地区庙会如法国[12]、英国等[13];美洲地区庙会如阿根廷[14]、哥伦比亚等[15];非洲地区庙会如南非等[16];大洋洲地区如澳大利亚[17]、新西兰等[18]。 庙会满足了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了商贸活动的发展,并为其他传统民俗活动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在民间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起着积极作用[19]。2006年,北京厂甸庙会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08年,妙峰山庙会、东岳庙庙会、晋祠庙会、上海龙华庙会等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21]。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