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履谦

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
2
张履谦,男,汉族,1926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湖南长沙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少将军衔,中共党员反导单脉冲雷达远程相控阵雷达研制人,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2][3][4][5]
1946年,张履谦考入清华大学学习。1948年,张履谦地下入党。[4]1951年,张履谦大学毕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军委通信部工作。[4]同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张履谦奉命到前线去解决雷达抗干扰问题。[6][2]1956年,张履谦参加了国务院编制中国十二年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工作,将电子对抗事业纳入中国国家科技发展纲要。[7]1957年,张履谦带领团队攻克了地空导弹制导雷达总体设计扥技术难题,并完成了“红旗一号”防空导弹制导雷达的仿制和“红旗二号”制导雷达的研制和定型。[7][4]1984年,张履谦和国内专家一同提出在中国建设双星定位系统(即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议,揭开了中国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序幕。张履谦作为中国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策划者之一,还参与了中国第二代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方案设计和技术攻关,指导卫星系统和地面系统的建设。[7]1985年,张履谦被调往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从事空间技术领域工作。他谋划多种卫星研制,参与载人航天空间站探月等工程研制。[7][4]1995年,张履谦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3]2010年,84岁的张履谦仍然奋战在中国航天事业的一线,他被聘为“神舟八号”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测量与控制专题组首席专家。[8]
张履谦的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他是我国第一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专家,第一批获得政府特殊津贴,并被授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获“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人才培养突出贡献者奖”;荣立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及先进工作者多次。张履谦被聂荣臻元帅誉为“国防科研战线上一位优秀的基层技术指挥员”。[4]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