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玺

帝王的传国玉玺
1
4
宝玺,也称玉玺、御玺、御宝,是皇帝玺印的专属名称。用于皇帝行使权力,是国家权力和皇权的象征。多数宝玺质地以玉为主,少数以木质、金质等制作,且尺寸不定,随历史发展而增大。宝玺之上配有龙纽和绶带,形态精美,底部的印面则刻有特殊文字。[5][3][4]
宝玺起源于西周时期的玺节,玺节最初只是国家管理商贸活动所使用的符信,还不具有权力标志的意义。后秦始皇为显示皇权,规定天子之印称“玺”,可用玉,官员的印章只能称“印”,不能用玉,并制定了六玺制度。后代遂延承秦制。到了唐朝,“宝”“玺”这两个称呼开始间用,数量上也变成八玺。宋元以后至清朝,“宝”“玺”才开始并用,宝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至二十五个。[4][6]宝玺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皇帝和各级官署行文必须用其作为凭证,所以管理也较为严格,有专门负责掌管和监督的官员。玉制宝玺多采用雕刻工艺,印文也多采用小篆及其变形字体。[6]因其宝玺底部所刻的印文不同,作用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是祀天地、 山川鬼神、 诏赦、 册封、 赐劳、 调兵、 上尊号、 谕亲王、 奖励臣工这些用途。[7][4]
现存宝玺多为明清两代遗存,较为著名的有清朝二十五宝玺,因其体系完备,是研究中国印章文化和宫廷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8][9][10]

命名由来

宝玺起源于官印。官印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流行的,是代表各级官吏行使其权力的凭证。由各国的国王委任属下各种官职后,颁发给相应官员的凭证。《说文》一书释义称:“印,执政所持信也。”充分说明了官印的性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