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杭古道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1
4
徽杭古道,是中国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第三条古道,始建于唐,[6]西起于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东至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浙基田村,全长20余千米。[7]经江南第一关、遥遥岭、马头岭、雪堂岭、南天凹。[2]
北宋宝祐(1253~1258)年间,[4]胡润修凿山道,奠定了徽杭古道的雏形。[5]明嘉靖年间,明代兵部尚书胡宗宪扩建徽杭古道。[8]民国时期,徽商邵在炳程怀邦胡商岩等人出资,修补徽杭古道。后来,徽商胡原堂对徽杭古道磨盘石至岩口茶亭路段进行大修,重整了岩口茶亭。[5]2011年,徽杭古道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徽杭古道绩溪段和古徽道郎溪段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徽杭古道是古时徽商和浙商互通贸易的重要通道,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作用,同时,也是一条集自然风光及神秘文化的走廊。[1]

历史沿革

北宋宝祐(1253~1258)年间,[4]胡润依据山势走向和地理环境,出资在陡峭的山崖上修凿出一条山道,大大方便了人们通行,奠定了徽杭古道的雏形。[5]明嘉靖年间,明代兵部尚书胡宗宪于浙闽等地抗击倭寇,偶有返乡省亲,胡宗宪命人将徽杭古道扩修为徽杭通衢。自此,三日之内,徽商便可携山货而至大运河起点。[8]徽杭古道最险要的咽喉处,胡宗宪将其命名为“江南第一关”。1861年,太平天国的“侍王”李世贤,在徽州一带不敌左宗棠,被迫沿着徽杭古道转战浙江。途径江南第一关时,再三感慨此地的“易守难攻”。[9]民国时期,徽商邵在炳程怀邦胡商岩等人出资,历时六年,先后募捐招募工匠,伐石筑路,不遗余力,使原本坑洼不平的徽杭古道变成坦途,并建拱亭以供休憩。后来,徽商胡原堂再捐巨资,并联合上海、南京、芜湖等地徽商,对徽杭古道磨盘石至岩口茶亭路段进行大修,重整了岩口茶亭。[5]2011年,徽杭古道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徽杭古道绩溪段和古徽道郎溪段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019年,绩溪和临安政府签署《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徽杭古道旅游目的地。2022年3月,杭徽古道在长效保障机制、行为规范、价值传播等方面有了法规指引,构建了古道综合治理权威的新高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