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缩写为HF),简称为心衰,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使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身体组织代谢需要,以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下肢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2][5] 心衰根据发生急缓可分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根据心衰发生位置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型可分为射血分数降低心衰性(HFrEF)、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HFpEF)和中间范围射血分数心衰(HFmrEF)。[1] 主要是因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导致心肌损害、心脏负荷过重、心室前负荷不足等引起,也可由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过度消耗体力、情绪激动、不当停用利尿药等因素引起。[1] 在全球范围内,心衰的患病率、发病率均明显上升。国外研究显示,慢性心衰影响着全球约2%的成年人口,且心衰患病率与年龄有关,年龄越高,心衰患病率越高[6]。心衰在世界范围内的死亡率也较高,晚期心衰患者5年死亡率超过 50% [7][8]。
心衰一般根据患者病史,尤其是心脏病病史,典型症状与体征,以及利钠肽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方可进行诊断。确诊后对于慢性心衰患者,需要长期综合管理治疗,积极规范治疗可以防止并延缓病情进展,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从而改善长期预后、降低病死率和住院率。而急性心衰患者需要紧急救治,以解除威胁患者生命症状、稳定血流动力学及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为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