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

南亚的一条主要河流
1
4
恒河(印地语:Ganga,拉丁文语:Gaṅgā,英文:Ganges),[14][1]南亚的一条主要河流,位于亚欧大陆南部、南亚次大陆北部,[14]北部与喜马拉雅山脉接壤,南部与温迪亚山脉(Vindhya Range)相邻,西部与印度河平原(India River Plain)相接,东部以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 River)流域为界。[2]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西段南麓的甘戈特里冰川(Gangotri Glacier),[14][1]全长2580千米,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千米,[6]恒河三角洲流入孟加拉湾[7]径流总量5501亿立方米。[3]流域内主要支流有亚穆纳河(Yamuna River)、拉姆甘加河(Ramganga River)、加哈拉河(Ghaghara River)等。[8][15][16]
距今约7500万年时,受印度大陆板块的碰撞影响,恒河上游的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不断抬升,形成了喜马拉雅斜坡构造并产生一系列高山深谷、裂谷,在此基础上恒河逐渐演变形成。[17][18][19][20]流域内地形以山地、高原、平原低地为主,整体呈南北三大地理单元分布,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整体南北高、中间低。[1]流域内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4]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4]西南季风影响显著。[1]受地理因素影响,流域内生物种类丰富,有约10000种植物,[21]430种鸟类、[22]140种鱼类、90种两栖动物、40种浮游生物等。[23][24]
恒河流域历史悠久,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约5000年前,恒河流域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先后有达罗毗荼人(Dravidian peoples)、雅利安人(Aryans)在此生活繁衍,并建立有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等政权。[25][26]流域内宗教氛围浓厚,先后诞生了佛教、印度教耆那教等宗教,对流域内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7]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铁矿铜矿石灰石等矿产。[28]此外,恒河流域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以历史古迹为主,例如那烂陀寺考古遗址(Archaeological Site of Nalanda Mahavihara at Nalanda, Bihar)、泰姬陵(Taj Mahal)、帕哈尔普尔的佛教毗诃罗遗址(Ruins of the Buddhist Vihara at Paharpur)等。[29][30][31]

发现和命名

恒河的原名为梵语词汇“गङ्गा”(Gangā),意为“快行者”,这个词语与梵语同属印欧语系的英语中“来”(come)同源。所以,恒河名字的本意就是“速流、速去之河流”。汉语中将其译为“恒河”,意为“恒久之河”。[32]迭见于中国典籍,如《佛国记》《梁书·中天竺传》作“恒水”与“天竺江”,《大庄严经论》作“恒伽”,《大唐西域记》作“殑伽”,《求法高僧传·玄照传》作“[jiàng]伽”,《继业行记》作“洹河”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