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曲导演-快懂百科
戏曲导演是创造完整的戏曲舞台演出的艺术。在完成比较完整的舞台艺术之前的个别艺术成分:如滑稽戏和角抵戏,民间说唱和文人的诗词吟诵,民间歌舞和贵族家乐以及宫廷歌舞等,在当时,它们已经是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 正文
创造完整的戏曲舞台演出的艺术。在完成比较完整的舞台艺术之前的个别艺术成分:如滑稽戏和角抵戏,民间说唱和文人的诗词吟诵,民间歌舞和贵族家乐以及宫廷歌舞等,在当时,它们已经是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当它们综合到戏剧里来的时候,都是各具自己的艺术特色,各有自己的套数和程式。可是一经戏剧综合之后,它们原来个体的形式就综合成为一种集体的形式,就要有一个保留、淘汰和补充改造的过程。原来的歌 舞、说唱、音乐、武技,就已经不是单独的表演,而是具有比较多样性的题材和比较完整性的剧情的表演了。这种综合,只是改造而不是取消它们原来具有的歌舞、说唱、音乐、武技的特点。在综合性戏曲的创作中,原来的那些艺术特点又以新的形式保留下来。经过长期的实践,从不协调到比较协调;从简单的协调到比较复杂的协调;从表现旧内容的协调到比较能表现新内容的协调;每一步序,都标志着内容和形式的矛盾,经过变革而达到进一步的统一。戏曲的审美认识,也就是在这种不断实践不断变革中提高的。这里,如果没有一点导演工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戏曲导演工作的特点,不仅仅是以自己的感觉、思维去理解生活和体验生活,而且还要带着复杂的技术特点去理解生活和体验生活。 在古典戏曲中导演工作不是独立的,也没有导演职称。这样的导演工作,从教学受业的师徒关系中、书会和才人的指点中、从研究词章的文学家和研究曲律的音乐家那里体现出来。一般说中国戏曲发展到唐代,还保留有古老的《踏摇娘》、《兰陵王》等剧目 ,几经变革,从以三个段落(艳段、正杂剧、散段)作为舞台体制的宋杂剧,发展到以四折一楔子作为舞台体制的元杂剧、又发展到以数十出为舞台体制的明代传奇,又从清代花部诸腔直到现在的各种地方戏,表演领域扩大了。曲牌和声腔、舞蹈都有变革,表演手段也更加丰富,在舞台体制上出现了一种更加灵活的分场分出的形式。表现形式和手段比过去复杂,那么多的表演成分综合在一起,如没有一定的规范就不能有戏曲表现的自由。 戏曲舞台艺术仅仅借助于几方丈的空间和 几小时的时间(现在每次演出不能超过三小时)要表现一个完整的又是情节复杂纷纭的故事,还要有一个主题思想隐藏在后面,这一切都需要导演去综合和统一。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家如徐渭、汤显祖、沈璟、王骥德、李渔、焦循、黄旛绰等人论述剧本创作、表演、词章、曲律等问题,概括来说,就是戏曲艺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问题,戏曲的创作特点和观众欣赏的关系问题。这些理论,有的较有系统,有的是东鳞西爪,但都与导演有关。中国戏曲如此丰富多采,而它的舞台艺术家并不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因而没有形成专门的导演艺术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剧团设有专业导演,建立了不完备的导演制度,但导演人员所学的大都是话剧的戏剧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近年来也注意B.布莱希特的理论。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来研究民族戏曲原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和文艺理论为指针,在自己民族的文艺理论中寻求与它有联系的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地实践中建立自己的导演科学。